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为便于学术交流,推进本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特此整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年总目录供作者引用查考,核对正误。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参考文献标准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徐汉明,邵登辉.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思想及其实践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2、张凤华,王晓埂.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3、张春枝.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4、刘从德,王晓.“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与提升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论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5、杜黎明.论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孙康,陈琦.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理论体系、价值遵循与行动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名栏) 1、严庆,崔怡.涉及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解析——以群体极化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2、曾润喜,陈创.涉民族类网络辟谣舆情传播过程中不同主体治理行为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3、龙晔生,周玲.大数据微时代高校民族舆情管理新思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4、乔智敏,杨旭,林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政策、制度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5、许宪隆,陈锦均.新时代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新靶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6、王新红.逻辑·架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三个维度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7、李贽.论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对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8、张翼.不同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同的比较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9、郝亚明,赵俊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政策的变迁——基于共词分析方法和政策工具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10、胡弘弘,阿力木·沙塔尔.宪法文本中“民族团结”含义及其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11、张劲松,周林缝,杨单.面向监测预警的民族关系信息资源库构建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12、肖灵.基于社会认同论的民族意识结构分析框架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13、青觉.文化自信视阈下的中外民族关系文化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14、田孟清.从修宪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发展与新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15、杨须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16、张少春.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民族政策”及其逻辑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17、刘宝明.习近平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贡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18、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19、姜红.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结构性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20、李吉和,陈怡霏.民族歧视问题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21、陈坤.“两种民族主义”概念辨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22、祁帆,徐柏才.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与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论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23、陈建樾.共和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述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24、刘玲.关于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25、洪盛志,孙明福.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以拉萨市第六个示范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26、杜娟.从族际通婚看民族交融与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民族学研究 ●边疆治理现代化 1、高永久,崔晨涛.“一带一路”与边疆概念内涵的重塑——兼论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李学保,金飞雪.“西藏问题”国际化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3、张涛华.政治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整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4、夏文贵.论边疆治理中国家认同的系统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城市民族问题 1、陈纪,马伟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交往问题——基于天津市少数民族居民的抽样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2、王换芳,郑信哲.略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情感尊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3、王纪芒,刘璐璐.法团主义视角下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民族事务治理——以A市M联谊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4、马晓玲,洪舒蔓.治理视角下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研究——关于成都市浆洗街三个民族社区的调查报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民族与社会 1、柳建文.三大国家战略叠加期民族地区城市群发展策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2、唐鸣,任志新.国家、市场、农户与生态治理的推拉效应分析——以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生态区的L村生态变迁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3、王萌,苏鹏.“吴忠经验”再认识:西部民族地区宗教和谐建设个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4、旦正才旦.从相遇到相离:一个多民族村落族际交往与分离的社会学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5、孙嫱.丝路文化视野下的“馕”与维吾尔族社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6、张鹏.社会整合视角下的黎族互惠交换——基于海南省西方村的田野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7、特日乐.鄂温克人与埃文基人生计变迁之共性阐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民族文化 1、王炎松,袁梦,庞辉.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2、杨洪林.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境遇与公共文化重塑——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考察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3、李家驹.多元主体与公共生活的生成:美国新奥尔良非裔狂欢的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4、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5、李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6、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7、梅其君,封佳懿,宋美璇.信息技术传播与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8、张凯.《中国西部组曲》之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9、彭兆荣.“宅兹中国”:乡土社会之栖居景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10、熊清华.居住走向景观——“美丽乡村”图景中民族村落人居环境的审美模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11、彭晓烈,高鑫.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12、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jj/10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学院新闻级学生实习就业动员大
- 下一篇文章: 学院新闻级学生实习就业动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