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美丽中国”提出后,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向探讨“美丽冰冻圈”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新方向,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同频共振,产生了“美丽冰冻圈”及其融入区域发展的途径与模式的最新内容,大大丰富了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体系构成。

冰冻圈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效应。在气候持续变暖,冰冻圈不断萎缩但灾害增加趋势下;在全球环境持续变化,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际,如何防范与应对冰冻圈灾害风险,将冰冻圈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如何提升、优化冰冻圈作用区与影响区的现有发展模式?如何针对不同冰冻圈要素,探寻、发展崭新的转变途径与模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框架体系及其最新进展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是针对冰冻圈变化引发的风险与脆弱性、服务能力与价值开展适应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是冰冻圈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和新兴研究领域。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战略与措施体系

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始于年,经过~年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研究与年以来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两个阶段的探索,在理论体系方面建立了由冰冻圈变化影响(冰冻圈服务和冰冻圈灾害)–风险–恢复力–适应构成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在实践研究方面从冰冻圈变化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深入细化成致利–冰冻圈服务与致害–冰冻圈灾害研究。

▲“美丽冰冻圈”内涵示意图

“美丽冰冻圈”概念源于美丽中国,是美丽中国概念在特殊自然环境要素——冰冻圈的延伸与应用。冰冻圈不仅拥有自然景观之美,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之美,但亦存在灾害风险的一面,避害趋利,化害为利,人类唯有减缓与适应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冰冻圈保持和谐,社会经济系统方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获取冰冻圈服务。可见,“美丽冰冻圈”是“自然之美、社会经济服务之美、和谐之美”的综合体,利与害的辩证统一体,“美丽冰冻圈”区域发展的本质是由冰冻圈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即冰冻圈资源–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统各要素、子系统间的良好运行和协调高效发展,是实现“美丽冰冻圈”区域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美丽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构成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

▲冰冻圈与区域发展的逻辑关系

在实践研究方面,从冰冻圈灾害风险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恢复力与适应典型案例研究,进一步深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冰冻圈水资源与绿洲经济、青藏高原高寒区冰冻圈灾害与畜牧业经济、冰冻圈旅游经济区冰冻圈旅游与区域经济核心问题,从实证视角研究冰冻圈融入不同地区的途径与模式。

▲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解析

2.“美丽冰冻圈”融入干旱区绿洲经济的途径与模式

在西北干旱区,冰冻圈、绿洲、荒漠三者相依相生,冰冻圈资源主要以水源涵养、水量供给与径流调节形式,融入绿洲社会经济发展,并以绿洲工农业、生活与生态水效益体现其服务价值,是一种冰冻圈水资源支撑型区域发展模式。以西北干旱区天山南北坡不同冰川覆盖率的玛纳斯河流域、呼图壁河流域、木扎提河流域和库车河流域为研究流域,使用VIC-VAS模型,模拟预估了这些流域~年径流量与冰川径流量,分析了流域冰川水资源的供给和水文调节功能,计算了冰川水资源供给和调节服务价值,明晰了流域水资源与冰川水资源功能与服务的差异性。

▲三种SSP情景下天山南北坡流域冰川水资源供给量年际变化

~年,玛纳斯河流域、呼图壁河流域、木扎提河流域和库车河流域水资源供给虽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但仍以平水年和偏枯水年为主,水资源供给能力也较低,以中、低供给为主,这四个流域中低供给占比分别为60.46%、64.87%、53.49%和74.42%。过去40余年,天山南北坡流域冰川水资源均呈减少趋势,其中玛纳斯河流域与木扎提河流域减少幅度较大,分别为0.亿m3/10a和0.亿m3/10a。与21世纪10年代相比,21世纪40年代,SSP1-2.6和SSP5-8.5情景下,玛纳斯河流域、呼图壁河流域、木扎提河流域和库车河流域冰川水资源供给量将分别减少31.88%和33.94%、37.50%和40.63%、13.97%和13.59%、42.86%和57.14%,致使天山南北坡流域(木扎提河流域除外)的冰川水资源主要呈现中低供给能力,冰川水文调节功能也在经历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前10年的最强调节期后,未来至年呈现下降趋势,SSP1-2.6(SSP5-8.5)情景下,四个流域的冰川水文调节功能分别降低5.8%(3.0%)、4.2%(3.7%)、52.1%(54.9%)和1.4%(1.2%)。受冰川水资源减少影响,未来到21世纪中期,除库车河流域外,其余三大河流域水资源供给量均呈减少趋势,供给功能也主要以中低供给为主。

▲~年木扎提河流域冰川水资源服务价值变化

~年,天山南北坡流域冰川水资源服务价值呈波动增加趋势,木扎提河流域服务价值最高,达.51亿元;库车河流域最低,为6.27亿元;玛纳斯河流域与呼图壁河流域分别为.87亿元和26.96亿元。气候调节是干旱区流域冰川水资源最主要的服务功能,其服务价值介于83%~92%,水文调节服务位居第二,服务价值为5%~11%,供给服务与水力发电服务价值小于5%。不同气候情景下,未来至年上述四个流域的供给服务和气候调节价值波动增加,而水力发电和水文调节服务价值却呈波动减小趋势。

3.“美丽冰冻圈”融入高寒畜牧业经济的途径与模式

青藏高原是一种冰冻圈生态支撑+灾害影响型区域发展模式,高寒畜牧业经济与冰冻圈灾害风险相伴生。作为一种面状分布的灾害,雪灾对高原牧区生产生活和牧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雪灾风险是积雪事件危险性、承险体暴露度与脆弱性的综合。就积雪事件危险性而言,在RCP中、高气候情景下,未来至年,青藏高原雪灾危险性强度与范围均呈减小趋势。与历史基准时期(~年)相比,未来近期(~年)、远期(~年)雪灾危险性强度将分别降低12.32%、14.20%(RCP4.5)和14.20%、17.16%(RCP8.5),雪灾危险区面积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比例将分别减少6%、11%(RCP4.5)和6%、14%(RCP8.5)。空间上,藏北高原、冈底斯山脉、昆仑山脉西段、祁连山脉、三江源区和横断山脉地区积雪危险性较高。牧区牲畜是雪灾风险的承险体,基于“以草定畜”原则,模拟确定了雪灾危险性下青藏高原的牲畜暴露量。未来牲畜暴露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相较于历史基准时期,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近期与远期牲畜暴露量将分别增加12.65%、16.07%和18.96%、7.68%。历史基准时期、RCP中高情景下未来近期和远期雪灾危险性下牲畜暴露量占青藏高原总牲畜量的比例仍高于75%,未来青藏高原牧区绝大多数牲畜仍可能受到雪灾的威胁。

▲历史基准时期、RCP中高情景下未来近期和未来远期三江源区受雪灾影响牲畜损失量空间分布

在自然无设防措施情况下,青藏高原雪灾风险呈增多趋势。相较于历史基准时期,青藏高原牧区未来近期和远期牲畜年均损失量将分别增加13.15%、30.74%(RCP4.5)和11.34%、1.76%(RCP8.5),牧区牲畜暴露量增加是牲畜雪灾风险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作为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未来三江源区雪灾风险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原因也与整个青藏高原不一致。相较于历史基准时期,除RCP4.5情景下三江源区未来近期牲畜年均损失量将增加15.3%之外,在RCP4.5情景下未来远期和RCP8.5情景下未来近期和远期源区牲畜年均损失量将分别减少37.3%、11.3%和58.3%,雪灾风险损失减少主要源于雪灾危险性降低。仅以乡镇为单元的饲草料库这一设防措施可使三江源区雪灾风险降低50%以上,减损效果非常明显。但该措施存在救助点空间分布不均匀、对交通依赖严重与救助成本高的缺点。因多模式数据产品的不确定性、牲畜暴露量统计、脆弱性曲线构建所用数据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雪灾风险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旅游经济的途径与模式

在构建中国“冰雪+”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及其体系的基础上,从全球、中国到局部典型区,研究视角逐级聚焦,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jj/1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