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广为传唱的《一个妈妈的女儿》这首歌,我特别喜欢唱,因为它唱出了藏族儿女的共同心声。”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达帕萨村党支部书记巴桑说。

“从年在重庆当兵开始,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巴桑说,当时班里就他一个藏族战士,刚开始不会说汉语,不敢跟大家接触,怕被笑话。新兵班长看到巴桑很自卑,就带着战友们主动教他学汉语、写汉字,帮助他很快融入部队这个大家庭中。

退伍回到家乡后,巴桑的身体出了状况,挣的钱基本上都用来治病了。在遇到困难时,昔日的战友们耐心地用自身创业经历为巴桑打气鼓劲。年,拉林高等级公路修到达帕萨村时,因为巴桑汉语比较好,乡党委和村“两委”就让他负责和项目部沟通联系。在汉族工友的帮助下,巴桑贷款租了两台挖掘机,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年下来,巴桑不仅还清了欠账,还挣了多万元。

正是在这一年,巴桑遇到了妻子赵玲。“他在我的老家当过兵,我在他的老家开火锅店,两个人因这种特殊缘份相亲相爱。”赵玲说。作为达帕萨村第一对藏汉夫妻,家里人反对,村里人也不看好,但他们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大家的看法。赵玲致富不忘乡亲,主动将村里的年轻人招到自家火锅店里,手把手教他们调料配菜、经营管理,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在家里,妯娌关系处得很好,有什么事都找她帮忙。在巴桑母亲生命最后的3个月里,赵玲一直坚持给她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擦身洗衣。巴桑母亲临终时拉着巴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有这样的……汉族好媳妇……是你的福气,你们要……好好……过日子……”亲戚朋友和村里人也羡慕巴桑娶到了一位好“阿吉”。

年,巴桑被选举为达帕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一起搞运输。现在,全村已有22户购买了大货车,业务拓展到了阿里、那曲。同时,巴桑利用达帕萨村离县城近的优势,带着村民成立合作社,筹措万元建成了“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增收致富又多了一条渠道,这让巴桑很自豪。

而让巴桑最欣慰的是,刘春梦老人可以在村里安享晚年了。刘春梦是一个曾经四处打工的四川人,因身体和家庭原因经济非常困难,在县城租房连房租都交不起,是巴桑帮他结清房租后把他带回了达帕萨村。在村民大会上,巴桑号召大家:“藏汉是一家,谁有困难了都应该相互帮一把。”全体村民一致同意让刘春梦在村里的“农家乐”当保安。现在,刘春梦月收入多元,还管吃住,再也不用到处流浪了。他逢人就说:“达帕萨群众是我的亲人,巴桑是我的好兄弟。”

如今的达帕萨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旋律越唱越响亮,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鲜艳,幸福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梅英)

来源:西藏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ly/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