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文化自信兼论西藏历史人
摘要:中国的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交融发展的悠久历史,宣传中华文化应重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在中华文化百花园,西藏文化具有独特品格和风范。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语境下,通过西藏历史人物主题出版等模式,加强议题设置,创新历史叙事范式、擦亮新时代“藏学符号”,是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西藏文化对外传播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蕴纳历史内涵和丰富时代创见的科学论断。中国的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语境下,有必要对历史叙事范式、民族历史人物主题出版等与加强议题设置的关系加以研究。以下拟结合五洲传播出版社新推出的“西藏历史名人丛书”(即将出版),从涉藏文化宣传出版视角,就此略加探讨。 一、激活历史人物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民族时代发展脉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讲求“万物并行而育”,其本质是差异互补、互鉴互利、共赢共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各民族历代杰出人物不胜枚举,他们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推陈出新、绵延不绝的精神的承载者。西南联大校歌吟:“千秋耻,终当雪;中业兴,须人杰。”过去中华民族的辉煌承载着无数历史杰出人物的贡献,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弘扬他们身上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任何文化形式根脉里都是文化起源和文明进程的记录,都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珍贵精神印迹。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的瑰丽奇葩。西藏历史名人是藏文化的载体,折射一方水土一方人最杰出的精神品格、最独特的气质风范。“西藏历史名人丛书”就是基于这种认识策划组织的,出发点是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的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深入挖掘人物思想文化资源,以新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时代价值内涵,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以其中的《吞弥·桑布扎》为例,该书描述“藏文之父”吞弥·桑布扎年少树立惠泽雪域的凌云壮志和伟业情怀,肩负赞普松赞干布重托远赴天竺艰辛求学,回归故土终成创制藏文字大业,以及在参与吐蕃政务、法令、军制等方面的重要作为。除了沿着故事主线介绍主人公出生、成长历程,还对藏地高原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文物古迹等作了写实或艺术描绘,既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人物小传、一段藏族文化史,也如同一出栩栩如生的藏戏,一组藏族风情画,让主人公“活了起来”。 季羡林先生等曾提出过构建中华民族“大国学”,积极倡导不仅要发扬光大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也应努力开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富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看,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当下的“社会事实”,更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文明互动交流的传统与历史演进分不开。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论述,恰当地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特质。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在一代一代的伟大事业中,不断迈向新的实践征程、精神高度和理想境界,无疑与“一代代先人在实际中不断探索、积累、完善”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相当成熟协调模式”以及“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中华文化的研究需要细化与整合,正确认识、宣传中华文化整体及其基本规律、基本特点,离不开具体化的研究。宣传中华文化应当着眼于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体系的互动关系,不仅要把地域文化优势发挥出来,重要的是厘清、讲好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阐明中国几千年文明都是讲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并发展为对自己民族属于中华民族的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国的认同。就吞弥在西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突出贡献而言,正因为有其创制藏文字的文化壮举,才得以有全国藏文古籍文献藏量余万函(部)存世至今,特别是其中藏文《红史》等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雄辩证明了西藏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研究和宣传吞弥这位西藏历史文化人物事迹,也就相当于通过这个人物再次证明了一条文化发展基本法则:民族文字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创造的直接记录和见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同历史记忆。推而广之,对于“一带一路”沿线我国很多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经典文献,也有必要加强对外出版和宣传,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创造力,展示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二、“聚题”“聚文”“聚人”,擦亮新时代“藏学符号” 中国具有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史,虽人口众多,族群复杂,却能凝聚一体。深深植根于古代的文化价值,使得中国文明能够世代相传。正如有学者所说,没有人能够完全知道中国何以“中国”,但可以尽力通过足够丰富的历史资料,解读几千年以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去认识历史选择的社会机制、文化决策和自然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因素,说明“中国性”的有关详情,“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何以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从对外宣传的角度看,挖掘历史本身的意义在于树立国家形象。揭示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有多大不同,是什么使得中国成为“中国”?什么原因使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统一?在新时代对外传播,特别是在涉藏对外传播工作中,这些也都是需要解读的重要话题。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更应当强调“从历史的整体的意义上”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重要的是善于揭示和把握中华民族各个时间优秀文化中相贯通的内在的价值观念、民族美德、人文精神”。民族历史人物形象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套“西藏历史人物丛书”重在“聚题”“聚文”“聚人”,是对西藏重要历史人物的一次立体梳理、集中展现。策划的主旨之一就是要擦亮西藏历史文化的群体名人符号。通过改变人物史话题、话语的碎片化状态,形成具有标识意义的整体性概念,集中体现对家国命运的现实思考。各册均是国内藏学名家史学新成果,书中精当利用历史文献、典籍资料,围绕主人公业绩,以讲故事的方式,对西藏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一些关键史实做了特别展现和分析,为世界了解西藏、感知中国又打开了一扇“窗”。 比如,《松赞干布》鉴于传主特殊的历史地位,更加突出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视角,叙述其当政时期各项事业瞩目成就及其历史性贡献,并对吐蕃王朝世系、文成公主入藏、藏传佛教产生等进行了阐述,阐明有关西藏重大关键问题的历史依据和源流。在松赞干布这个西藏历史文化重要人物身上,当然赋予其形象“标配”和此类历史人物本身具备的“高、大、上”因子,很好地传递了家国一体的时代理念。《八思巴》则通过系统介绍著名藏族政治人物八思巴在元代中央王朝层面对藏传佛教,对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从西藏历史的特定环节,阐明了元代西藏纳入中央行政管理,以及西藏自古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离组成部分的史实和依据。《九世班禅传》侧重从主人公作为一个宗教领袖的成长经历和政治、宗教活动,客观透视清末民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还原了历史进程中的一段关键的本真。《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介绍了当代西藏著名历史人物,西藏和平解放重要参与者和历史见证人阿沛·阿旺晋美的一段人生华章,以其在关键时期所经历和参与的重大事件,展示了主人公在西藏历史转折时刻政治家的远见和担当,阐明西藏和平解放,从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逐步迈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以上各书不仅直接或间接批驳了所谓“西藏问题”以及“西藏是一个国家”的谬论,有的还对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吐蕃丝绸之路”等一些与当前“一带一路”话题有关的史实有所反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原文明和礼仪形态,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和交融的脉络和印迹,在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体系”“象征性符号组合”等学术视角中算是比较新颖的解读。 历史叙事不是刻舟求剑,而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从思想、认识和行动上跟上中国新时代航船的新方位。如何才能将西藏历史题材“常讲常新”,吸引更多读者,打动人的心灵,积极发挥凝聚和支撑、提升和引领涉藏对外传播话语生态的作用?对新题材、新内容而言,效果预期自不待言。对旧题材来说,如果能够以新的编排方式和逻辑结构呈现,也可能产生特别的传播效果,关键要提炼能够启发理性思考的标识性“藏学符号”。上述作品努力做好历史人物的“经纪人”,从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意旨出发,通过西藏历史代表性人物集体“亮相”,“聚文”“聚人”“聚题”,擦亮西藏历史名人符号。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的民族历史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家国天下的价值观、人生观,烘托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时代主题。 三、创新历史叙事范式,观照家国时代主题 立足于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实施的终极目标是,促使中国文化优秀精华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历史记录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历史叙事的职责在于书写历史事件,传达人物的“情志”,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展现历史人物的时代文化基因,表达历史赋予现实的意义,“让历史的光芒照耀今天”。在对外宣传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命题下,讲好中国历史人物故事也需要“用户思维”。对此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对谁讲,即与外宣对象国、地区社会文化习俗的对接。二是讲什么,即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把我们想说的和国际社会想了解的梳理清楚,形成话题体系,坚持不懈对外传播。以正面阐释国家重大战略主导对外传播。以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消除对我疑虑。以反制对我攻击污蔑正本清源。三是怎么讲,即提高议题话题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穿透力,力求在接地气聚人气中实现议题表达。但比较三者,依然是“内容为王”。追求“国际表达”创新,并不意味着无原则迎合受众,否则就是舍本逐末,甚至可能弄巧成拙。通过主动积极进行议题和话题建设,精准传达“中国内容”,“表达中国”才是根本。 主题出版让主旋律更加响亮。尽管传播者不能约束受众的解读行为,但传播者所创制的“精神文本”对受众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将话语意识、话题意识,与中国故事有机融合,开掘传达新时代主题内涵,才符合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的对外传播原则,也才会有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香远益清。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谓“普世”和国际通行,也都立足于地域,必然要包含和依托地域元素。只有靠积累打磨出来的作品才会有“嚼头”。讲西藏故事,必须有西藏味道才行。历史人物看起来遥远,却又那么近。历史人物题材的外宣图书,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和专门学术著作,其亮点和吸引力在于尽可能充分消化历史素材,“还原”历史细节。再以《吞弥·桑布扎》为例,本书采用了第一人称口吻,辅之以文学手法和艺术化描写,不仅记录了吞弥年少负笈异域刻苦研习,十年磨一剑,回到故土闭关创造藏文,并继而厘定藏语文法、主持翻译佛教经典等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有对主人公作为和亲使臣,在迎请赤尊公主入藏的曲折过程中智慧的展示,还有有关他与异族情侣悲欢离合的文学想象,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杰出民族文化人物形象。史料支撑文学演绎,艺术升华烘托史实,以现实感传递藏地文化气息,达到艺术真实的效果。正是这种“走心”的通俗化方式,使得读者在西藏文化的“场域”下,得到一种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机会,深化对历史“藏事”的认知和理解,感受到中华民族心灵世界和中华文化的历史魅力。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两层结构——呈现层和内核层。文化呈现层,是显性的、直观的。文化内核层,是隐性的、深层次的、决定性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部分。内核层的中国文化具有使中华文明可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潜在优势,但最终转化成软实力需要遵循“跨文化知识管理”的模式。要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加强中国文化内核层内容的整理、提炼和转化,超越语言、文化的边界和障碍,传播给全世界,让世界不仅通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特有魅力看到历史的中国,更看到现在和未来的中国。本套丛书“西藏历史人物”选材远至唐朝的松赞干布、元代的八思巴,近至逝去不久的阿沛·阿旺晋美,既有政治人物,也有文化巨匠。各作品结合社会历程,描述人物生活史,在展现历史风云人物跌宕精彩人生的同时,着力强化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过程,实现“见人、见事、见社会,见物、见技、见情感”,实现历史人物与时代现场的无缝对接。将积淀和蕴含在这些优秀人物身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我们在历史人物外宣中需要以“国际表达”体现的“中国立场”。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守正创新,加强史学范式探索,积极讲好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发掘历史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对于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内核层”价值元素的提炼和转化,进一步加强议题设置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裨益。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创新中激活再造传统,在传承中为新时代传递正能量,是出版的永恒主题。“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时代新思想新气象呼唤新思维新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的新时代内涵更赋予我们建构话语体系的底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焦时代、观照时代、反映时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需要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擦亮西藏历史人物时代符号,安排西藏历史人物“集体亮相”,“复排大戏”,以家国主题为视角,以人文方式叙事,将特定的民族文化内蕴浸润入讲好中国故事之中,融民族性于国家性之中,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影响力传播文化自信,用高度的文化自觉突出主流价值引领,有效实现话语目标的积极尝试。近年来,中国书香飘四海,中国西藏故事承载着中国的文化自信,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西藏的窗口。西藏发展进步的优势正在逐步朝着传播话语优势转化方向积极迈进,套用一篇报道的题目,“文化繁荣,西藏故事还能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任姗姗.让历史的光芒照耀今天[N].人民日报,-11-02. 2.王锋.共筑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N].人民日报,-10-26. 3.关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种新的文化政治理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5). 4.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5:68. 5.祝立业.在高起点、高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地域文化研究与利用专家座谈会”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09-29. 6.刘莉,陈星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N].人民日报,-10-31. 7.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10-23. 8.蒋好书.文化走出去要有用户思维[N].人民日报,-11-07. 9.崔玉英.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J].求是,(13). 10.杨宝军.创制亲近性文本: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J].国际新闻界,1(6). 11.庹继光.我国文化走出去中网络文学担当与路径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12.张清俐.扎根本土书写艺术民族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09-27. 13.张美景.以深刻诠释历史,以生动打动受众[J].对外大传播,5(11). (作者单位系五洲传播出版社) 欢迎订阅年出版参考杂志 张美景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ny/7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坚定不移推动西藏文化发展繁荣
- 下一篇文章: 投资15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