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西藏故事川藏线最年轻最牛的客运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25834.html 我的身在异地他乡 我的心在我出生的地方 如果有轮回转世 请让我生在我今世的故乡 ——西藏民歌 都说西藏来一次就会让人终身难忘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融入到她律动的血脉里当我们离开她的时候她又总是让我们魂牵梦绕请让我们把在西藏的故事重拾与往事干杯与今日对唱▼《周末:西藏故事》沐浴在拉萨的阳光里,我们将在周末闲暇的时光里,一起倾听你深情的讲诉。讲述您的西藏故事,讲述您平淡生活的眼泪或微笑,讲述您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讲述那些凝固在记忆里早已泛黄的人和事。您有需要讲诉的西藏故事吗?请联络我们,让我们一起记录、分享,让岁月——流金。《周末:西藏故事》第四十一篇闻名于世的川藏公路,在通车三十年后,西藏昌都运输公司五队第二代客运司机,两个长着一张娃娃脸、年轻得让人不放心的客运师傅,开车老练胆大,意气风发,往来这条线上,活得流光溢彩,是艰难岁月背景上最炫目的明星。一年9月,还不到18岁的杨跃南,到西藏昌运司办的驾训班学习大货车驾驶,第二年6月份,通过了理论和实地考试,获得驾照顺利毕业。年7月,他被分到西藏昌都地区运输公司汽车五队货车分队,由领导指定了绰号叫拐拐的陆世军(当年也是我在墨脱修公路的战友)当杨跃南的师傅,“我跟他的车,他胆子大。”为啥胆子大?还不是因为心细技术好,好师傅带出了好徒弟。过了半年,杨跃南在这一批驾训班中第一个接单车上路。那时,五队规定跑进出藏运输一年十趟,因为受路况影响和“解放牌”货车车况限制,有不少人是完不成任务的,他却想尽办法努力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年,五队分来几辆东风大货车,单位上觉得杨跃南虽年轻,却很爱护自己那辆陈旧的“解放”货车,而且安全行驶完成了任务,获得过五队两次先进工作者荣誉,表现优秀,就给他换了辆旧“东风”货车,之后又换成新“东风”,他还带了个一脸络腮胡、身材高大的徒弟,在不知情者眼里,师徒身份经常被搞混。杨跃南开车善于琢磨,“冬季行车过雪山,我一般是不挂链条的。”他说,“有一年我和师徒翻越矮拉山行至山顶,看见本队的客货车正在挂链条,我没有挂,和他们一路上山下山,保持正常距离。”这个情景让客车分队队长蔡生明记住了这个胆大心细技术不错的司机。年,五队正面临客车驾驶员青黄不接时期,那些年从部队来五队的司机即将退休,谁来接替开客车?五队领导从货车司机中,把思想品德好,有过硬驾驶技术的杨跃南,调去客运分队开客车。得到领导的认可和信任,他当时心里是既开心又激动。由马青山带他实习,有一次去昌都客运站开会,他的客车上坐了好几位老师傅,进客运站有一个小坡弯道,而且路很窄,一般开车进来基本要减速的,弄不好就要擦挂车,他却挂了三档,一脚油门开进站里,稳稳地停下,车上的向秋经理惊叹道:“哇,我的天啊,你太厉害了,从来没见到过有你这样好技术的师傅!”。杨跃南出师第一趟单独开客车是从昌都至成都,头天下午5点,他把旅客需携带的行李过秤,装上客车的行李架上捆绑固定好,第二天早上6点旅客检票上车,早上7点钟准时发车。当他启动车时,旅客看见长着一张学生娃娃脸、是这个车的师傅时,惊讶又怀疑地说:“怎么是个小娃娃开车哦,能不能行?”他个子小,体重不过百,弱不禁风的样子,一些旅客根本不敢坐他的车。有一年他拉西藏班的学生过了金沙江,想在草地上玩一会儿,就停车和他们混在一起,愣是没人认出谁是师傅……这天当走到达马拉山44道班时,天已经大亮,本来热闹的车上,突然鸦雀无声。杨跃南回头看去,那些乘客们闭着眼睡觉。“一车40多个人,过去开货车哪见过这情景,想到他们的安全就在我的身上,责任好重压力好大,紧张得不得了。”杨跃南说着,仿佛还沉浸在当年的那个早上。当时是1月份,正是路况极差的冬季,山上路面有大量积雪和暗冰,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冰槽子,他集中精力按照正常驾驶操作,翻越了极其危险的达玛拉山,安全到达妥坝运输站吃午饭,有的旅客对他的驾驶技术表示认可,这就给了他不小的鼓励和信任!那天他的客车在岗托运输站与返回昌都同队的四朗拉加相遇,他对杨跃南说:“回去我不开客车了,责任太大了,怕得很。”开客车约束性强,不如开货车自由,比如遇到下雪或者路况不好,货车能随意安排住或行,客车就不行。因为车上的好些旅客出门所带钱物不多,多延长一天,各项花费将超额,直接影响乘客的生计,所以,从旅客的角度考虑,就要求师傅赶路;另一种压力是,拉一车乘客,路上遇到紧急情况,是不可能像开货车那样跳车,而必须在险情中把车子控制好,保证乘客的生命财产,车在人在;客车在雨雪天,每天必须向前走,不能停车。这种情况下,杨跃南有些动摇了,回去向分队请示,领导说不开客车也行,不发你工资,想回货车分队也不会接收,自己看着办。这一激,他的倔劲上来了,认为自己开货车那么优秀,不相信开客车会认怂。那年,他才25岁,人们叫他小杨娃,当时五队有人说他长得最小,却开着最大的客车,应该是昌运五队乃至川藏线上最年轻的长途客车司机。接了客车单独跑车后,有一年冬天从昌都他回成都到工作组报班,主管的人员不太相信他会在雀儿山下的科洛洞、冰槽遍布的大雪天里,安全无损地把客车开回来,因为好些师傅行到达马拉山就返回去了,工作组两个人专门围着客车看了一圈,以为客车肯定有擦挂,不料一看,客车完好无损,不由得不佩服。他的车也接待了一名西藏自治区某报社工作组下到基层采访的记者。当记者在成都站上车看到小杨娃吓了一跳,这么年轻,嫩得像竹笋,感觉上错了车。记者一路忐忑不安的坐到雅安金鸡关时,见到小杨娃在路窄山陡的道上驾驶,技术熟练神态自若,渐渐由怀疑变成了钦佩,回去后在《西藏日报》上发了一篇专门报道,夸赞他不畏艰险开车技术精湛。按常规五队一星期发两次班车,如到年底或旺季,班次会增加。当时五队实用的客车只有十多辆,轮流跑车时,遇路况车况不好,车辆进场保养检修时,运力就不足。好一点的客车也就相应的增加了趟数,马不停蹄地跑。双向往返昌都、成都的客车,都保持电话联系,两边知道了发车情况,就开始卖下一班的车票。客车到了起始或终点运输站,不论下班或晚上进保养场,以最快的速度马上进行检修维护,第二天又开始新一轮的进出藏。拉客川藏线跑一趟,顺利的走五天,要是车出了毛病或受自然因素影响,在线时间就长一些,甚至达十天以上。有一年,小杨娃拉一车西藏班的学生回来,因下雨跑过八天的记录。在高原上开客车肯定有不少事发生,有一次翻越折多山,车上一旅客突然缺氧昏阙了,幸好他备有氧气袋,立即给旅客用上了。还有一次在雀儿山标志海拔米的地方,因为前面事故堵车,恰好又下雪山顶风特别大,客车的窗子密封不好,外面飘大雪,车里下小雪;外面吹烈风,车里灌寒风,穿件皮大衣根本不起作用,好在乘车的旅客大都是民工,自己带有棉絮,拿来给他裹在身上,并嘱咐旅客过一会就要叫他发动汽车,因为那时的客车没有防冻液,万一冻坏发动机了怎么了得?在温度下降很快情况下,小杨娃无法深睡,始终担心着。堵车10小时后,他们才下山,一车人冷得脸青面黑,身上都僵硬了,小杨娃的腿脚如同一截能动的木棍,踩刹车没有任何感觉,只凭技术和经验开车下山。由于高原地广路长,师傅疲劳驾驶就有安全隐患。小杨娃说:“有一次我从甘孜早上5点多出发,行驶到马尼干戈,感到特别的困,眼睛也睁不开了,只好靠边停车告诉旅客自己要睡一会儿,没想一觉醒来已过去一个多小时。车上的旅客没有一个抱怨,也没有打扰我,还让我多休息一下。得到旅客的理解,我真的很感动。”“我开客车是很吃亏的,以前客车方向盘的角度比较平,对于大个子搬方向盘没有问题,可是我搬方向盘那得全身都扑上去,由于没有助力,方向盘很重很沉,尤其下山更显得沉重。”小杨娃说“每次到了达马拉山顶时,我要停车休息一会,给车打黄油,刹车分泵也得调整。回到了昌都,人累得筋疲力尽,手膀都抬不起来。第二天还要洗车,那么大的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用刷子刷,拖把擦,完了修车保养,做不够的事。”不听他说这些,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娃娃样的客车司机,储存着这么大的能量,吃得苦受得累,工作得还那么出色。后来,分队给他换了一辆小一点的客车。长年跑车以车为家,流动的车流动的人,即便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然而,爱情也像流动的水,随着车的流动性,关系也慢慢淡了;回家看父母也是流动性的。这是小杨娃无法改变的事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走在千里川藏线上,车与人,人与人的互动互助,是克服困难慰藉孤独的强化剂。那年小杨娃开东风车在青泥洞遇到队上袁师傅的客车坏了,他帮着修好后,袁师傅一直礼让跑在他后面,他觉得自己帮了一点小忙不算啥,就让客车前面先走,谁知到了妥坝运输站,袁师傅没有走,一直等着他。像这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情义,在五队,在昌运司的其他车队的同行之间盛行,使他们宁肯饿肚子、睡车上、住荒野,也要帮着同行挖雪挂链条、换轮胎,哪个路段垮方飞石,大家协力疏道;有车坏在路上当山大王,尽力给予无偿的支援,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用新老办法解决各种路途车况遇到的疑难杂症。这些点点滴滴,汇成了昌运司师傅们车轮上的交响,迎着岁月奏鸣,伴着四季高歌,与死神博弈,和艰险对抗,组成了川藏文化的图腾和建设西藏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记录了那些岁月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二早于小杨娃来五队的何杰,两人同住一寝室、出车一起跑都是单位的尖子好手。何杰,长得帅气,大眼睛,好脾气,年3月,16岁多参军,在西藏林芝52师团服役,三年在军营,一年当警卫,再到了52师教导队学开车,一年后又回到团部,时有到八宿和马查拉煤矿拉煤,运到昌都水泥厂。退伍后分到昌运司汽车五队,先是做一些杂事,第二年才安排跟师傅跑车,他发现部队跑车和地方上完全不一样。三个月后,他开始单独接“解放”货车,车牌号码是23-,门牌号是昌运-,因为是下地方第一次接车,印象特别深刻。年底,“解放”换成了“东风”货车,有一回从昌都装了木料运往成都,行至甘孜,车左边的后半轴钢套断了,无奈地当了大王。何杰说:“我运气真的好,恰好坏车地方山上有一座寺院,来了两位喇嘛,见我车坏在路上,没有地方吃住,就给我送来糌粑酥油茶,说这一带不太平,晚上我们陪你没有人敢乱来。”三人在车里歇了一晚上,第二天他想个办法,把车顶起来,刹车调死往山下磨着走,喇嘛叫来好些人帮忙,车子行一段滑出的轮胎就用钢钎推回去,再把车顶起来调死刹车,一直弄了两个多小时才勉强到甘孜运输站,等待报修12天修好车后,他上喇嘛庙请来帮忙的两位喇嘛吃饭,深深表达了感谢之情。第二天吃过饭开着重车爬甘孜的洛戈梁子,遇到下暴雨,路上又滑又烂,泥巴溅得到处都是,车子一刹屁股就甩边,几乎是横着走完那段路。在一个弯道上与一辆上山车差点撞上,车子滑到路边沟,往前行了好一阵才回到正道。当时搭车的吓得不得了,说干脆下车走路。好不容易开到安全地方,背心都让汗湿透了。年6月份的一天,何杰和小杨娃几个伙伴到昌台装木料,正是6月份,那天忽然下大雪,他的“东风”车在前面拱雪,为后面开“解放”的伙伴开路,因雪覆盖了路面看不清路况,车掉到路边沟了。那天他们和一些老百姓冒着大雪把车上的木料缷下,再将车拖起来装上木料,折腾了一天。不料小杨娃在窄小的路上行驶,也突然滑到路中间的豁口里,同行的孙师傅一边为他拖车,一边喊道:“不行就跳车!”小杨娃没有听,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把车弄上来。忙累过后雪停日出,大伙出发刚到山顶,忽然遇到雪崩路又堵了,又下车来铲雪,每个人的鞋子湿透,饥寒交迫。努力地挖雪刨雪,刚刚完,山上又雪崩,路两头的人再努力挖雪,总算可以过车了。这个时候大伙没有了气力,何杰车上有一听午餐肉罐头拿给小杨娃分配,大伙挤在小杨娃的车上翻找食物,在工具箱里找到一些外皮已油黑的花生粘,也顾不得脏囫囵着吃了。直到车子离开昌台罐头也没动,小杨娃本是个精细的人,不是舍不得给大伙吃,而是跑川藏线常有不可预料的事,只有生命危急时刻拿来救急。第二天,小杨娃眼睛睁不开了,得了雪盲,稍有一点光眼睛就流泪刺痛,戴上墨镜也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大伙等到下午他的眼睛好一些才出发。临晚,住宿甘孜,车刚到运输站,没有一个人取下车链条,有的车门都没有关好,全奔食堂而去,打开高压锅拿出几碗咸烧白,一顿海吃,像要把几天的饥饿补回来。年10月,何杰调到客车分队跟师傅马青山的车,直到杨跃南也来跟马师傅的车后,才单独开客车,是五队年轻人里面第一个开客车的,那时年龄也才25岁,出类拔萃的尖子,开启了昌运司客运司机年轻化的时代。“我师傅马青山的两只臂膀,肌肉鼓起硬得像铁,方向盘和刹车的配合娴熟到了极致,下雀儿山挂五档,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掌控方向盘,超级牛,恐怕在西藏独一无二,我一辈子也学不来,坐在旁边都不敢看!”何杰说起师傅的技术胆量,由衷地神往和赞美。开客车不轻松,每趟都有不少繁琐事,身为车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旅客处理急难。年何杰从拉萨开客车有一次跑丁青支线,早上五点出发,翻过雪拉山下车解手时,发现落下了两位旅客。这件事使他意识到,当师傅不光技术好,还要学会当保姆,照顾好旅客,才是客运服务必须遵循的基本职责。后来在沪定又遇到相同的事,他在其他旅客急切喊走的呼声中,耐心等到喝够酒的旅客到齐了才出发。还有一次过雀儿山的六道班,车上有两口子下车解手,女的突然昏倒,何杰和车上的旅客立刻把女士抬上车,赶快下山,使其慢慢醒过来。随客车进藏的小孩每次都有,一次走到甘孜已天黑,车上一个小孩突发高原反应,医院输液,近一小时后才回站上吃饭。司机和旅客也会因一些小事或者违反乘车规则,时有龃龉;打架也是常事,一次何杰车上一旅客,因玩石子不小心打在一个康巴汉子的车上,何杰前去承头,两人打了一架,互有伤痛,“打完了藏族司机拿来啤酒我们一起喝,”何杰说,“酒喝下去啥子恩怨都化了,真是痛快直率。”冬季行车最难,尤其下雪天。一次何杰的车过达马拉山的37道班因为雪崩,从上午十点一直堵塞到下午六点钟,因为饥饿寒冷出现了高反。好不容易车通了,行驶在路面冰雪凸起的斜面,轮胎在上面不仅打滑,还因客车的行李架过高重心不均衡,车尾乱晃动,操作不好就有危险。前面有一辆客车先过,在一个弯道加油想冲一下,没想到暗冰路槽中间有一块石头,顶得车身向路基外偏移,好在那司机快速掌控了方向,把车子开回正道,但已经吓得手脚无措,拿烟的手都抖个不停,他向何杰打手势提醒路中间有块石头,要小心。就这样,何杰提着心慢慢开过了危险地段。“拉旅客也有好处,在雪地上拱雪,加力就体现出来了。”小杨娃说,“我的原则是,客车走不动时,除了老人和女士,其余的下车帮着推车。推完了还帮助推路上其他队的车。这些旅客真的很好,很齐心。”同样的,何杰在矮拉山顶遇到又滑又亮的冰雪路面,而且还有坡度,他停车叫旅客走到18道班等着,自己挂着二档开一段停一下查看路面,头上直冒虚汗,心里相当紧张,比旅客行走的速度还慢,过了危险地段,何杰觉得气力都没了。五队的客运也和部队关系很好,年-年12月,何杰和小杨娃到新津去拉到邦达机场搞扩建的部队官兵,两辆客车在夹道热烈的欢送仪式和欢呼声中,缓缓走过,想到这些军人乘坐自己的客车进藏,心中感到无比的荣光和兴奋。客车行到有积雪的雀儿山,坐在零号位置上的军人,见到川藏线的险峻,手心出汗,恐惧得一身颤抖,对何杰说:师傅,这条路太可怕了,我就不给你点烟了!当翻过了达马拉山后,一车军人才缓释了紧张,不停地表扬两位。这也难怪,两位师傅太年轻,还长了个娃娃脸,给人不牢靠的感觉,要不紧张才怪。那时昌都一些县公路因为路窄跑不了大客车,五队为了开辟支线的客运,买了几辆小中巴,何杰和小杨娃又搭档试跑拉萨,结果车的质量太差,小杨娃下山时车就坏了。何杰在林芝登记好了两车人的住宿,放下旅客又返回道班,用他的车把小杨娃的车拖到道班,山上还有雪,拖车也算违规,但当时迫不得已。到了拉萨正要出发,何杰的车离合器又打了,在等待材料的一个多月里,他已身无分文,就跑去找站长给他揽点活,专跑拉萨到山南和日喀则,挣了多元,解决了生活和差旅费用。虽然两位年轻的客车司机年年获得先进个人,但为了释放压力,又偷偷跑去开货车。年,两人正跑得欢,让五队的经理抓回去继续开客车。千里川藏线像一条野性十足的狂龙,决不接受任何方式的驯服,却吸引了无数个心中没有怕字,血气方刚像小杨娃、何杰那样的降龙者。尽管他们长着娃娃脸,体能也不太强,也许有过退缩和犹豫,但他们青春无敌,选择了接受残酷环境的磨砺,痛了哭,饿了忍;伤了笑,累了醉,面对高原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蕴含了比狂龙更生猛的野性和征服艰难困苦的自信。因为,他们这一代人,有一颗挑大梁扛压力、为西藏奉献自己一切的赤诚之心,有着继往开来老一辈师傅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责任担当的优良品质,重情重义充满活力,无私无畏率性真诚,越是艰险信念越固,越是坎坷动力越大,是振兴民族繁荣的精英、传承昌运精神的斗士。事实证明,他们用平凡,用胆识和过人的技术,成功的为自己、为西藏交通的发展,诠释了那个时代西藏交通的文化精髓;他们以牺牲生命和家族团聚,换来了藏区的幸福和巨大变化,彰显了一生奔忙在川藏线、功绩卓著宠辱不惊的历史传奇!前几年,何杰和小杨娃分别从成都出发,二十多小时就跑到昌都。柏油路和隧道的快捷,让他们感慨万端:“过去我们开客车,跑三四天回到昌都要挨骂,说违反了安全规定,是不允许的。那个时候川藏线像现在这样,我们会减少好多惊险哦!”退休了的他们,聊起过去还是那样动情那样神往,依旧怀有驰骋天南海北的雄心,依旧想再次飞翔川藏线,我更相信现在温江听他们的故事,早已在那个年代就注定了的!年4月1日写于成都作者简介 吴微,18军后代,藏二代,曾在西藏工作20多年,后内调回成都。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化传播促进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金牛区作协会员,曾任四川省文联《文艺报》副刊编辑,现任微刊《船波文艺》《在场微散文》《天府影视》文学平台编辑,有作品见诸报刊,并获得中国散文、四川散文优秀奖、四川省级单位征文三等奖及其他单位举办的征文奖项;出版有《奔向墨脱的灵魂》散文集。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以下图片进行跳转 扫描以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wh/11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气派rdquo西藏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