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美食炒青稞和磨糌粑
糌粑、酥油、茶叶还有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其中糌粑、酥油应该已经成为西藏的代表美食了吧!你们是否和我一样在想酥油和糌粑是经过怎样的一道道工序做成的呢?是否想过为什么藏族人喜欢吃糌粑、酥油?是否和他们的生活有关?等等....... 传说:很多藏汉文字的史籍,都记述了藏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多种多样的习俗。 据《西藏王统记》上记载,在公元2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布德贡样时,农耕就很发达,“沾木为孔作轭犁,合二牛轭开荒原,道汇湖水入沟渠,灌溉农田作种植。” 到了公元6世纪后半期,“牧地农田合为一片,湖泊星列,沟渠相通,坡上的水蓄为池,山间的水引出来使用”。正是这些农田牧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糌粑、酥油和肉食。 到藏王朗日松赞时,藏北草原发现了大片盐湖,不但使食物味道鲜美,也让驮盐成为一种壮美的人生。凡此种种,构成了藏族种种饮食习俗。 炒青稞和磨糌粑:糌粑是高原民族的主食,是藏民族食品四宝——糌粑、酥油、茶叶、牛羊肉之首。 糌粑像炒面,但不是炒面,是由一种炒熟的青稞粒磨制而成。青稞属大麦科,主要生长于西藏高原等高寒地区,西藏常见青棵的麦粒颜色,多为青色、紫黑色两种。 炒青稞有一个复杂过程,先要对青稞进行精选,把其中的瘪麦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块等其它杂物除去,留下饱满的青稞麦。 炒青稞时,将适量的青稞(约一捧)堆放在炒锅的细沙上,当沙子烧得相当烫时——这一温度的掌握全凭操作者的经验或感觉,操作者用“T把”的槽口咬住炒锅沿,两手持木柄,端起锅,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像内地烹饪大师那样颠着炒锅。 刹那间,颗颗烫沙与粒粒青稞碰撞,劈劈叭叭响个不停,似过年放小鞭,声音那么清脆,那么争先恐后,渲染得空气都热烈、欢快起来。 经几次颠炒之后,便迅速将这依然“充满活力”的一锅倒入锅形筛内,并立即将沙子筛回炒锅里,锅形筛里剩下一堆咧着嘴“笑”的白花花的炒青稞。 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就是糌粑。磨糌粑多用水磨。你若看见河边支流上坐一孤零零四方方的房子,房子上插有几多五彩小经幡;你若远远听见单调的无休止的时而跳起的“嗒嗒嗒嗒”声,间或伴有一两声清脆的铃铛响那就是水磨房了。 除了水磨,还有手磨。手磨不大,用人力转动。由于它携带方便,不受自然条件约束,所以牧区多用。 牧民家把它放在帐篷门口,出门前,磨几下,进门后,磨几下;你进出磨几圈,我进出磨几圈,磨来磨去,一天的吃食就不愁了。 新鲜的糌耙吃起香甜可口,它那股特殊味道远非语言所能表述的。说起糌粑的吃法,那更是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xw/3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藏美食西藏三大特色饮食酥油茶糌粑
- 下一篇文章: 民族风丨唯有美食不可辜负食在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