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哪里最美?他们说吉隆沟不错!

在中外交通史上,有这样1处外表朴素、蕴涵丰富的地点,它承载着松赞干布堂皇迎亲的风光,也见证了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威武。在唐蕃古道的尽头,一条不为人知的蕃竺古道默默蜿蜒在中尼之间,而吉隆,也在古道的风霜里沉默了千年。

吉隆沟风景美丽,令人神往,照片中远处即为希夏邦马峰。

也许由于我去西藏多了,朋友们常常要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西藏哪里最美?”每每遇此,我都会很随便地答道:“到吉隆去看看吧!”其实我决非对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西藏诸多世界级景观产生审美疲劳,但不知为何,我心仪的却是那深藏在喜玛拉雅深处、阔别人间的喧嚣、淡忘了历史光辉的一条默默无闻的谷地——吉隆。

莲花生说:这是一个舒适、快乐的村落提到西藏,人们自然会想到藏传佛教。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是怎样翻山越岭,到西藏落地开花的呢?在藏文文献《金刚座教授记经》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阿难问佛陀释迦牟尼:“世尊涅后,犹如黑暗,大悲如何生?”

佛陀授记:“当我涅后,时至八百年,邬仗那西北部,达那俱咤湖,莲花花心中,出身圣童子。”

也许是为了应验这1预言,8世纪的时候,藏传佛教的创建者莲花生大师诞生了。莲花生一生有许多传奇和游历故事,传说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并称吐蕃“3大法王”的赤松德赞敬慕他的学识和风度,曾“三顾茅庐”,屡次到尼泊尔约请他进藏传授佛法。莲花生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决定应邀进入雪域荒地,救度有缘众生。在从尼泊尔到拉萨的路途上,莲花生一行经过1处谷地,只见这里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他非常喜欢,命名之曰:吉隆(藏语之意为舒适、快乐的村落)。

现在地图上的吉隆谷地被标注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它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西南部,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84°20′-?86°9′,北纬28°16′?29°18′,辖属吉隆县。吉隆县南部和西南部与尼泊尔接壤,西、北、东部分别与萨嘎、昂仁和聂拉木3县交界,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边境线长千米。县府宗嘎距日喀则市千米,海拔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该地分属吉隆东宗西宗(南)与宗嘎上宗下宗(北)管辖。民改后,4宗并为1县以吉隆为名。因吉隆县府设在宗嘎,故人们习惯称宗嘎为吉隆。为辨别两者,宗嘎镇被称为大吉隆,原来的吉隆镇则被称为小吉隆村。

吉隆沟的佛寺是楼阁式的建筑,在高海拔的吉隆北部,这荒凉的风景让人心动。

其实,吉隆的历史比其得名更加久远,早在多年之前它即以“茫域”见诸于史书。据藏文史料《智者喜宴》载,松赞干布在7世纪初相继征服了藏北、藏西、西康和青海各藏、羌部落,建立起统一的吐蕃王朝。随后,他派大臣吞米桑布扎为“迎婚使”,携大量金币、金粉、璎珞等作为聘礼,前去尼婆罗(尼泊尔)请婚。尼婆罗王觉得吐蕃之地荒凉,又不信仰佛教,不愿意把公主嫁过去。松赞干布大怒,扬言“如不准以公主,则发五万化身军队,令其摧毁尼婆罗。”尼婆罗王无奈,只好将赤尊公主下嫁吐蕃。据藏史记载,松赞干布派人至“芒域”接赤尊公主入藏。而吉隆便是吐蕃迎请赤尊公主入藏的途经之地。传说为了迎接赤尊公主的到来,吉隆大众举行了三天3夜的歌舞表演。在庆祝活动中,吉隆妇女配合着音乐的节拍,将右手段戴的尼泊尔手镯与左手段戴的象牙手镯相互碰撞,这类独特的手镯舞表演特别得到了赤尊公主的青睐。

从那以后,吉隆这1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里的谷地,便成了吐蕃与尼泊尔及南亚诸国间交换的最主要通道。而在松赞干布从唐代迎娶了文成公主以后,唐蕃古道与蕃尼古道和尼泊尔通往天竺(印度)的尼竺古道更连为一体,成为古代中国至南亚的一条国际大通道——唐竺古道。这条古道同古丝绸之路一样,曾在中国与其他地区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上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不但这条古道已渺无踪迹,其创造的东亚与南亚文化交流的光辉历史亦不为人知了。

前几年,我因参加“珠峰自然保护区中期评估”的国际项目,前往吉隆考察,为吉隆谷地奇丽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古老深邃的文化底蕴而强烈震憾了。

从拉萨到尼泊尔的中尼友谊公路,前段基本是沿着蕃尼古道修建的。我们从拉萨动身,南行过雅鲁藏布江,翻甘巴拉山口,绕过羊卓雍湖,越卡惹拉,经江孜抵日喀则;然后西行至拉孜,翻越错拉,抵定日(协噶尔)再行经老定日。汽车在宽坦的公路上飞奔,许多路段都铺就了柏油路面,途经的江孜、日喀则、拉孜等城市现代房舍沿道排列,一路上我们几近找不到一丝古道的感觉。中尼友谊公路在60道班以后便离开了蕃尼古道向南延伸,翻越聂汝雄拉山口后经聂拉木与樟木至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我们的车继续沿蕃尼古道西行,眼前1座高大的雪峰从朋曲河谷尽头缓缓升起,其浑圆的雪顶上矗立着两个尖尖的山峰,直戳苍天,这就是世界上第14座海拔米以上的极高峰—希夏邦马峰。它虽在米以上高峰中位居最后1名,但却是它们当中唯一全部山体均在中国境内者。汽车进入希夏邦马峰北坡的朋曲河上游宽谷,沿着无数条狼籍的车辙向西方广袤的草原驶去,这正是蕃尼古道通往吉隆的路段。此时我仿佛觉得我们驶入了时间隧道,距离喧嚣的现代社会渐行渐远。不久,辽阔的草原上涌来一波波雪白的羊群和黝黑的牦牛群,而几只棕脊白肚的藏野驴气宇轩昂地漫步在畜群中,俨然是这里的主人。汽车爬过1座矮小的分水岭,1池湛蓝的湖水顿时映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藏南谷地内陆湖—佩枯错,古籍中称之为纳错海。清代驻藏大臣松筠巡边到此时,曾用“碱淖清如碧,一望琉璃明。呼吸天地率,无涸亦无盈”的诗句赞叹此湖的清澈俊美。

在西藏人民的心目中,赤尊公主与文成公主都是让人景仰的偶像,在艺术作品里她们俩常常一起出现(摄影/张超音)。

图为吉隆谷地北部的风景。

在佩枯错湖的南侧,一列雪山从希夏邦马峰逶迤而来,高山雪岭之间一道道银白色的冰川一直延伸至湖盆南缘。在该湖翠绿的草滩上,隐约可见1顶黑色的帐房,草地无风,1缕青烟直直树起,淡入蓝天。这时候远方传来一阵阵牧羊姑娘响亮高昂的歌声。这一切恍如使我回返到千年之前:骑着骏马,赶着牦牛,同古人一道,南下天竺。

流亡路上,王玄策发现了捷径年5月的一天,1支进行文物普查的队伍改变了吉隆默默无闻的命运。当时年轻的考古队员——霍巍,如今已是学界知名的考古专家。回忆起那时候的情形,他依然十分激动。

考古队在吉隆进行野外调查的时候,有一天,宗嘎乡乡长罗桑闷闷不乐地提到,现在县城要修的水渠可能会炸掉一块“神石”。“他想请我们这些城里来的有学问、有份量的人和县里说一下,不要破坏这块‘神石’,由于那是乡里人很崇拜的石头,长久以来都被老人们供祭着酥油和‘风马旗’。”罗桑还特别强调说,“这块‘神石’很不一般,上面还刻着汉字呢。”

职业的敏感告知霍巍: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考古线索。第二天,一行人在罗桑的引导下来到了“神石”眼前。洗净了上面的酥油以后,所有人都被自己看到的文字震惊了。依照当时的估计,石头上的文字极可能是清代驻军留下的,而眼前的事实将大家的预期又往前推移了多年:大唐显庆三年()六月的“大唐天竺使出铭”!这乃至比举世闻名的“唐蕃会盟碑”还要早年。

的确,这块碑铭的发现,不但将史书中记载的唐竺古道穿越喜马拉雅山谷的准确位置标明,而且还揭开了年前中国与南亚诸国交往的一段尘封历史。

中印交换路线图。制图/陈云

唐代初年,玄奘法师隐迹私行,经古丝绸之路于阗道赴天竺取经。他游学10余年,饱读经文,名播五天竺。后携余卷经书沿龟兹道归国。大唐举国震动,唐王不但免其私行之罪,还请其于宏福寺译经。玄奘因此成为汉传佛教的一代宗师。

但是如从唐代与南亚诸国官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而论,“神石”的题铭者王玄策的贡献却不在玄奘之下,他曾前后4次奉敕旨出使天竺。首次出使于年,王作为副使,送古天竺摩伽驼国朝贡使节返国,走的是古丝路龟兹道。由于路途遥远,来回竟花费4年,在历尽辛苦返回长安以后,唐太宗又命他为正使,于年率30余人再赴天竺。据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卷4记载:“使既西返,又敕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夏,……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蔗糖)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唐)。寻敕往越州(绍兴),就甘蔗造之,皆得成绩。”为了得到制造蔗糖的方法,王玄策又一次出使印度。

就是在这次出使中,产生了中印历史上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王玄策到达的时间十分不巧,正遇上印度内乱。据季羡林先生所译梵文《龙喜记》记载:“贞观212年(),帝遣王玄策赍金丹册,率三十骑往印度,尔时哈罗沙王卒,地方缭乱。由于哈罗沙王无太子,大臣名阿祖那者继位,恼害内政,并击中国使者,夺取财物,杀其随从。王玄策仅余少数随从,夜间逃出,奔于西藏所属尼婆罗国,求松赞支援。”唐蕃之间坚固的友谊在这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西藏赞普派遣西藏甲兵一千2百,及尼婆罗骑兵七千,讨伐印度,偕金丹册官王玄策同至赫罗赫达,仅3日间,未劳用兵,即占据其京城,割印度兵首领三千,有一千余投于附近之河中。时阿祖那王逃脱,复招新兵来战,最后为藏军所败,及其亲属皆被俘,献于中国皇帝。”对西藏赞普的仗义援手,唐太宗非常喜欢,乃至在他去世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这一笔恩情,“复于昭陵前,造西藏赞普石像,记其功绩。”并“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一段唐蕃间的美好故事就这样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遗憾的是现在去昭陵前面找寻,我们看到的石像虽然有很多,但都已被风霜腐蚀,分不出样貌了。

让我们来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白癜风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xw/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