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百村纪事纪实报告文学作品集

当年的“马一代”已经逐渐老去,“马二代”也逐渐退休,“马三代”“马四代”却依然坚守在这里,和自己的父辈们一样,将根扎在山丹马场,继续书写着新时期的篇章。——祁连月

山丹县山丹马场

天马精神祁连月我出生在一个叫作“山丹军马场”的地方。

但这个名字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年9与10日,山丹军马场整体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经营管理,实现了由军队保障性单位向社会化企业的全方位转变,“军马场”从此走进了历史,而“山丹马场”以一个全新的身份走到了台前。

作为马场子弟,我们一出生就有了统一的名称——“马×代”。这个名称含义深沉,既饱含着祖辈、父辈们扎根于此默默奉献的一腔热血,也有着我们新一辈继续在此挥洒青春和热情的骄傲与自豪。山丹马场,是一片希望的热土。

是的,我们小时候,耳畔听到的,眼中看到的,都是山丹马场那曾经辉煌的历史——

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汉阳(大马营)大草滩,直达祁连山西端。击败盘踞在焉支山、大马营草原的匈奴各部,败退的匈奴凄然回首,发出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结束了河西“五凉纷争”,统一了北方。扩充后的大马营草原,十数年养马万匹,骆驼万峰,牛羊无数。

隋炀帝大业五年,杨广西巡张掖,御驾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者,亲临大马营草滩,并昭令在大马营草滩设牧监,牧养官马。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事业,山丹马场在唐代养马极盛时期,马匹已逾7万以上。

清嘉庆六年,大马营草滩有马1.8万匹。

民国八年(年),陆军部委任虞奎武为大马营马场场长,归陆军部军牧司管辖。

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奉毛泽东主席令,正式接管山丹军马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丹军马场归属军队管理,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也是我军较大的粮油肉生产基地。那时候,大批的转业军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支边青年来到这里,和农工、牧工一起,开垦、建设这一片广袤的原野。

年,作为从西藏军区转业的陆军军官,我的姥爷来到了山丹马场。那时候的马场,自然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窑洞,吃的是涝池水,睡的是土炕,烧的是牛粪。很多人到马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修建自己的“安乐窝”。这个“安乐窝”,完完全全是手工修建的——地址是自己到山坡上选的,选好了就用铁锹挖,喜欢挖多大就挖多大,挖好的窑洞就是自己的“窝”了。或者在地上挖个坑,上面搭一个棚子,就成了“地窝子”,一样可以住人。

吃的东西也很简单。马场地处祁连山北麓,属于高寒干旱缺氧的山区,且气候条件恶劣,“七月雪,八月霜,四季不离棉衣裳”,农作物的生长时间极其短暂。再加上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所以食物主要以青稞、黑面为主,白菜、土豆之类的蔬菜平时很难吃到,水果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冬天缺少蔬菜,人们便在夏天攒一些菜叶子晒干,天寒地冻的时候拿出来焯水,简单地调味之后食用,聊以安慰饥渴的肠胃。然而,就是这样的干菜叶子也不能常有,因为冬季太过漫长,绿叶也是要节省的……

很多人吃不了这种苦,走了。然而更多的人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并在这里安家落户,我的姥爷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山丹马场扎下了根,还让我的姥姥来到这里。姥姥收拾了一个简单的包袱,怀里抱着我出生不足百日的母亲,千里迢迢地坐火车,坐汽车,坐拖拉机和马车,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一落脚就是整个后半生。

留下来的人们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探索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使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他们兴修水利,建设人蓄饮水工程,使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和完善。他们先后建成了化肥厂、精炼菜籽油加工厂、煤矿、水电站、白酒酿造厂、机械厂、皮革和地毯加工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医院和学校各六所。他们植树种草,管护公益林,为改善生态环境做着自己的努力。与此同时,以“马”为核心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世纪60年代,山丹马场接受了马种改良培育的任务。在此后的岁月里,牧马人们昼夜奋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着艰难的研究、试验。外国专家来了,带着“大国专家”的骄傲,也带着对“千里马”的渴望。然而,看到这里落后的条件,简陋的设备,他们深邃的目光中透出来的是失望和鄙夷。但是牧马人们并没有气馁!没有保温设备,就用棉被替代;没有精密的仪器,就用最简单的针头、针管、显微镜手工操作。天当床,地当被,狂风吹来我乘凉,瓢泼大雨洗淋浴……他们在马场历代育马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引入苏联顿河马和蒙古马、河曲马“三元杂交”,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培育出了耐力强、负重多、能吃苦的新马种——山丹马,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欢迎,并于年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这几十年时间里,超过10万匹军马,带着牧马人的梦想从山丹马场出发,去往天南海北,完成祖国赋予的任务。

然而,与山丹马的培育工作一同进行的,是全军的摩托化进程。“骑兵”这一历史悠久、功勋卓著的兵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巍峨的祁连山,见证着千百年不衰的战马最后的辉煌。

我小的时候,是枕着这些“故事”入睡的。睡眼朦胧中,睫毛上晃动的是老一辈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的身影;睡梦中,脑海里滚过的是草原上万马奔腾踏出的烟尘。那些故事,让我的血管里流淌着马蹄的轰响,让我的心中激荡着生命的脉搏。

几十年过去了。地窝子没有了,窑洞不住了,一排一排整齐的平房建了起来。红红的瓦,白白的墙,玻璃窗透着金灿灿的阳光。又过了几年,五六层的楼房也一栋一栋立起来了。从总场到分场,从机关到连队,红砖白墙的楼房,在绿色的草原和金色的油菜花海的映衬下,如同火红的花朵一般在人们的心底绽放。山丹马场从一无所有到白手起家,从自给自足到现在的规模,都是那些默默耕耘奉献的先辈们一笔一划书写出的辉煌历史。

当年的“马一代”已经逐渐老去,“马二代”也逐渐退休,“马三代”“马四代”却依然坚守在这里,和自己的父辈们一样,将根扎在山丹马场,继续书写着新时期的篇章。他们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在青割燕麦草、高效节水、脱毒马铃薯繁育三大种植业和马、驴、肉牛肉羊产业上扎实推进,提质增效;他们充分应用新农机农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积极申请并成功认证为绿色有机认证转换基地,成为甘肃省内面积最大的绿色有机基地,实现了生产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他们积极巩固和提升祁连山生态管理整治成果;他们不忘初心,担当作为,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的新家园而努力奋斗……祁连山的雪顶万年不化,见证着山丹马场两个时代不同的风貌。

现在,山丹马场作为全国最大的油菜连片种植基地和甘肃河西地区重要的大型油菜生产基地,油菜从种到收,从存储到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实行退牧还草后,山丹马场也成为甘肃重要的牧草生产地,每年种植的牧草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畜牧养殖的重要饲料来源。

0多年军马培育的历史使命早已结束,但是山丹马场依然是军马的故乡。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牧马人的梦想,熔铸了牧马人刚健昂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艰难创业的优良品质,形成了独特的“山丹马文化”。它渗透进牧马人的灵魂之中,成为“天马精神”的真实写照,成为“中国梦”的一个小小注脚。

全省最具实力的三农资讯、

学术研讨、理论研究、信息发布平台

精彩推荐院士访谈

南志标:“草地农业”是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方式三农要闻

甘肃产业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专访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栏

变废为宝:凉州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

文化三农

快板: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脱贫做贡献数说甘味

永登苦水玫瑰:吐秀飘香自蕴奇,天生丽质展英姿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s/1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