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⑵不遇:没有遇到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露浓,一作雨浓。 ⑷青霭:青色的云气。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着汩汩的水声,桃花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树林深处常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去哪里了,我只好依仗着两三颗古松,排遣着万端忧思。 赏析: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犬吠水声中”是诗人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则是所见,桃花带露,浓烟耀目,“带露浓”三字还点出了入山时间是早晨,与下文的“夕午”相照应。颔联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极写山中之幽静。诗人在林间小道上一路走来,时常能看到麋鹿出没,衬出山中幽静。林深路长,当李白走到溪边时,已经是正午了,但却没有听到寺庙的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这两句既是景语又含蓄地叙事,“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则是诗人在道观前所见的情景。通过环境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中,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通过倚松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惆怅,使感情更加充沛。全诗通过对戴天山所见所闻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生活境界,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词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s/14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财说水泥产能一哥天山股份,股价腰斩谁
- 下一篇文章: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