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现象的一些常识问题
时下,“西藏”似乎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词,而“西藏”从来又是被赋予太多理想色彩的一个词,以至于世人很难认识到她跟其他地方相同的部分,甚至于不愿承认。一个感性的民族从来不缺少思想家、艺术家、道德家、理论家,因此这篇文章我很识趣地避免谈及文化、艺术、哲学,仅以一个在俗世中生存的藏人角度,面对外部世界变化,谈论自己对西藏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为了能让读者信服,更是为了消除可能会引起的误解,减少不必要的口舌,本人决定狡猾地把自己安放在安全的位置,因此在开始主题之前分享以下三点认识: 由于经济经常被等同于物质追求,而我们的文化(尤指佛教文化)似乎更加强调放弃对于物质追求的执着,因此“经济”往往为藏人所不齿。但是这样就存在一对矛盾,处在俗世中的藏人既受这一价值观的影响,想要看淡物质的重要性;可是根据自然“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又必须得去努力追求物质,从我们的最初猕猴祖先到吐蕃帝国的盛世,我们的祖辈从没放弃过为生存而努力。当代藏族人困惑于两者之间的选择,到底是看淡物质单纯追求精神的满足,还是应该像其他所有民族一样为了生存而参与竞争,这也就暴露了当下我们最大的劣势——文化资本劣势。同样具有深厚宗教信仰的基督徒,早在几百年前就正视了这一矛盾,削弱了这种劣势,这也使得西方国家在保证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有坚固的精神家园。至于我们需要怎样平衡或者调整适应,不是这篇文章想要强调的内容。依个人的拙见,佛教之所以为西方文明社会公民共鸣,正是因为她作为心智科学的力量,她教会信徒在俗世中怀着怎样的心态“健康”地去生存。她是一套非常系统的“科学”,与“经济学”等其他科学的差异仅在于研究的对象不同,他们都在用合理的方式解决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我知道这样的理解,有弱化佛教核心地位的倾向,然而佛教之所以成为主导也是由社会、历史、人共同推动的,并不是从来如此。这篇文章仅在这里做一个具有明显主观意识的价值判断,只是想强调一种“度”的艺术。 其次,作为西藏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佛教的僧侣本应具有更多的对于百姓引导的责任,成为百姓获取佛教智慧的媒介。而这种智慧并不深奥,对于世俗中的百姓这些智慧是应该能用到当下社会生活当中的。然而回看历史,我们发现真正意义上大成就者对于普通民众的直接教育不多,这可能由于当时历史社会背景下没有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或者是社会从没真正客观的为僧侣定位,没有把他们作为智慧的传播者,而是把他们当做具有超凡力量的圣人。这就使得百姓往往曲解佛教的真谛,没有学会用怎样的心境去面对复杂的自然,没有学会往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寻答案,反而造成总是想简单依赖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达到目的,求神拜佛的功利色彩增加,即造成了所谓的迷信。现如今在藏区大肆敛财的各种名不符实的活佛依然猖狂,只是想到百姓宁愿看着邻居饿死,也还是要把家里的积蓄留给这样的活佛,实在是有点痛心。寺院的金顶光辉依旧,然而百姓的生活也依旧穷困。不要说什么他们虽然穷困但是心灵富有,正如正义的标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样,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生活穷困潦倒。因此知识的正确传播和分享非常重要,而作为媒介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更加重要。知识分子的学识深厚和受众多寡不成正比,我认为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在一个大家都说同样话的社会里,异见者是危险的。看到现在的藏族青年景仰缅怀更顿群培、顿珠加等先驱时,总是在想大家是在纪念什么,缅怀什么,学习什么。要知道他们和龙厦等异见者,在当时的年代,是社会绝对的公敌,而如果他们出现在现代,情况是否会有变化呢?我想他们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一个民族自我的批判精神、改良精神。而这一切的基础即是一个包容性的社会,所有人表达不同的观点都是安全的。大自然的历史证明,当一片水域不能通过自我内部净化保持活性时,只能通过外部笨重机械的强行介入来实现。 分析一个经济体,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和逻辑主线。因此我选择以经济运行最直观的结果——就业——做为切入点,从而倒推造成现今“西藏特点”就业格局的原因——市场、政策、就业者。这样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逻辑主线,相信读者能更好地整体性的理解。同时期望通过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分析过程,能够点到更多的“经济常识”,以期分享更多理性思考的基本要素。 就业问题 就业作为经济运行最直观的结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切实的感受。就业的主体包括很多层面,但是通常所说的就业更加强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对于城市普通劳动力的就业似乎往往不会成为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s/3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藏旅游真的很不安全吗
- 下一篇文章: 城读发展的礼物援藏是否利于西藏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