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西藏史前文化

年6月22日晚上,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主办,藏学研究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多元视角下的西藏史前文化”讲座在文华楼民社学院会议室举行。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夏格旺堆主讲,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苏发祥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有三大话题:(“史前”的界限大约:B.P-B.P)

1、西藏史前考古现状:“当前考古材料”展现的西藏史前文化的面貌、主要特征是什么样子的?

2、如何认识西藏史前文化?

3、史前文化的来源是如何?是“一元”?还是“多元”?

截止年底,西藏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点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处复查文物点处,消失文物点17处。新发现文物点为复查文物点的2.4倍。一.遗址类处、二.墓葬类处、三.建筑类、四.石窟寺及石刻处、五.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处、其他类10处。

一.遗址类:

(一).卡若遗址(-BC)目前所知西藏最早的聚落遗址器物及其组合的主要特征:

(1)卡若遗址出土的石器占多数,石器中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以打制石器为主。

(2)骨器品种较多,以尖刺类器具为主。主要器形有锥、针、刀梗等,以骨锥数量最多。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器形比较简单。全为平底器,器耳不发达。主要有小口罐、高领罐、折腹盆、曲腹盆、直腹盆和碗等。陶盆全为夹砂陶、以灰色陶和黄色陶为主,也有红陶和黑陶,表面多经磨光。陶器纹饰用剃刺、刻划、排印、彩绘等方法表现,纹样多见平行线纹、方格纹、菱形纹和绳纹等。

(二)拉颇遗址(BC):拉颇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倾多镇巴康行政村巴托卡自然村北侧,地处波得藏布左岸一级台地后部农田中,遗址内有农舍、树木等,海拔米。年10月,对遗址进行考古试掘,布设2×4平方米探沟1条,试掘面积8平方米。从试掘所见推测,F1仅出露约四分之一,出土有较多陶片。综合采集所得,该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动物骨骼等遗物,陶器均残破,陶质有夹粗砂红褐陶、夹细砂红褐陶、夹砂灰褐陶、泥质灰陶等,有相当数量的陶片为磨光黑皮红褐胎,器表纹饰有细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压印纹、穿孔等,可辨器形有花边口沿侈口罐、鸡冠鋬耳钵等;石器仅有1件磨制石斧,已残断。

(三).曲贡遗址(-BC;BC—BC)的特征有:

1.曲贡遗址是西藏腹地第一次发掘的海拔最高的史前遗址,而且又在拉萨市郊,因此它的发掘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一定的数量,还发现了青铜工具。

3.打制石器主要类型有敲砸器、砍砸器、砍斫器、斧形器、凿形器、切割器、刮削器、尖状器、尖琢器、石钻和石镞等。见到少量细石器标本、多见细石叶,不见典型细石核。

4.磨制石器和玉器很少,但制作十分精致,采用了穿孔和抛光技术,主要器形有梳形器、锛、镞、刀、齿镰、重石、研色盘、磨盘与磨棒等。曲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器形有单耳罐、双耳罐、高领罐、大口罐、圈足碗、豆、盂、单耳杯、圜底钵等,多见圜底器,绝不见平底器。

5.陶质以夹砂灰褐色、黑色、褐色为主,很少红陶和红褐陶,很有磨光黑陶。陶器的装饰采用磨光、剃刺、刻划等工艺,不见拍印文。

6.纹样多见菱格纹、重菱形纹、戳点纹等。

(四).加日塘遗址(—B.P)的特征:加日塘遗址是西藏首次正式发掘的、以细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游牧部落遗址,其面积较大、出土遗物数量较多、石制器种类亦较丰富,当为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极有代表意义的重要遗址。暂将其定性为“游牧部落的季节性遗址”。

二.墓葬文化:大约从距今年前后的曲贡遗址文化开始,西藏地区就有“垒石为棺”的丧葬习俗。到了“前吐蕃王朝时期”后这种丧葬习俗得到了更加普遍的发展。一般,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竖穴土坑石室墓:单室、多室。

2、石丘墓葬:阿里、那曲。

3、石板墓葬:山南隆子县、藏东等。

4、竖穴土坑墓:林芝(普遍)、阿里等地。

5、穹隆顶洞室墓葬(阿里)。

6、封土墓等等(石丘封堆、夯筑封堆等)。

7、石室墓葬(吉隆)

(一).波密阿岗绒墓地(2-B.P)葬具:石板墓为主,少量石室墓。葬式葬法:二次拣骨葬为主;屈肢葬。陶器:灰陶为主,红褐陶少量;圜底单耳带为主,个别平底和圈足;绳纹为主,附加泥条弦纹。总体上与以往在林芝尼洋河流域发现的陶器有相似之处,与藏东“石棺墓”随葬陶器流行的平底器有显著区别。葬俗:目前在倾多镇境内仍流行“二次拣骨葬”,为理解年前的二次葬提供了可贵的民族志材料。

(二).曲贡晚期石室墓(-2B.P):曲贡遗址发掘晚期土坑石室墓共计29座。其中M仅清理出部分墓口,其余大部分位于一永久性国家测量标志之下,故未能全部清理。这些墓葬分布于遗址I区(12座)、Ⅱ区(17座)两处地点。墓葬分布无一定规律,大多比较稀疏,也不见打破叠压现象。

墓葬形制主要有:1.皆为竖穴土坑式石室墓。2.平面形状主要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数量上长方形多于方形。墓坑内一般用砾石块堆垒成壁,没有顶盖及底板。3.墓内石壁的堆垒形式亦有差别,有的仅几块砾石象征性摆放;有的在墓底摆放一周石块;有的石块从墓底至墓口层层堆垒。少数墓在墓口上用砾石块堆成丘状的封石堆。由于后期破坏严重,没有发现封土堆现象。个别墓形制略有变异,如M北侧石壁开出一缺口;M北侧石壁出一墓道,再连接一个土坑似的竖井。

葬具、葬式与葬品主要有:1.墓内没有发现任何质料的葬具。2.葬式主要是二次葬和屈肢葬,其中二次葬占绝大多数,屈肢葬仅见两例,也有的墓内未发现人骨及其他骨骸等。3.墓葬随葬品数量少,品类单一,共计出土15件。4.随葬品主要是陶器,以圜底器最多,平底器很少。

(三).布达雄曲墓地(BC-BC):

1.布塔雄曲墓地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强玛镇一村东南约4公里,布塔雄曲河西岸。年6月中旬,那曲地区文化文物局接到安多县文化局上报的讯息,派专人到该县强马镇辖境采砂时出土的一座墓葬进行了现场勘查,并对已经暴露在外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2.通过清理,墓葬是一座石块垒砌的“石室墓”。墓室四个边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筑,底部铺垫有一层卵石,顶部用没有人工加工的石板封顶。墓室距离地表近2米,长1.14、宽0.68、高0.48米。墓室内人骨残缺不全,头骨较为完整,葬式似为侧身屈肢,方向东北。墓室内靠近头部前端随葬有陶器,靠近人骨腰部有青铜器3件及残损木质物品3件。

3.大量的动物骨头埋葬于墓室顶部石板之上的封口土石中,似是墓室“封土”中有意夹杂动物骨头。

记录人:阿道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s/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