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沧桑巨变,雪域高原换了人间
提起西藏,你会想到什么? 蓝的天、白的雪、 绿色的草甸、清澈的湖泊、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 恢弘的布达拉宫...... 今天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挣脱了腐朽制度羁绊的西藏, 已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向着新征程启航。 今天,团结、幸福、美丽的西藏 正在惊艳时光。 雄伟的布达拉宫。摄影段崴/人民画报 阿里地区班公湖风景区。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昌都市丁青县,布托湖国家湿地公园。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附近风景。摄影秦斌/人民画报 在民主改革前的西藏, 占总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 (官家、贵族、寺院及上层僧侣)及其代理人, 占有了西藏99.7%的土地。 而占人口95%的农奴 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年3月10日, 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集团 为保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永远不改变, 悍然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 全面武装叛乱。 年3月28日, 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 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 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 一边进行民主改革, 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解放。 从此,维系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 西藏百万农奴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 真正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年,八廓街的居民在打扫街道。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年,民主改革后办起了一所民办小学,农民的女儿索朗曲真从此有了学上。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60岁的达瓦曾是农奴,他给领主放过13年的羊。年,民主改革后,羊都分到了个人,他开始在互助组放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年,面带笑容的拉萨青年妇女们。农奴时代,西藏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很低。民主改革后,妇女的地位迅速提高。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随着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 人的解放, 让发展生产的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 世代生活在枷锁下的人们, 第一次尝到拥抱自由的滋味。 从年起, 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为西藏注入强劲动力。 年8月25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横跨拉萨河的拉萨大桥举行隆重的落成通车典礼。参加典礼的拉萨市各界人士在拉萨大桥上载歌载舞,欢庆大桥通车。摄影茹遂初/人民画报 年,面对丰收,曾经的农奴次仁映宗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摄影茹遂初/人民画报 年,在拉萨小学的校园内,课间休息的学生。摄影茹遂初/人民画报 然而,受制于自然、历史等因素, 西藏的发展步伐 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民主改革以来 又一场划时代的战役—— 脱贫攻坚战, 在世界屋脊上打响。 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易地搬迁, 培养内生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年底, 西藏实现62.8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部贫困县区实现摘帽, 消除绝对贫困取得胜利。 年8月23日,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艾玛乡拉布村26岁的藏族小伙索朗央吉(右),与同村的好友们在人工饲草基地收割牧草。摄影郭莎莎/人民画报 年10月,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位纺织员正在编织新毯。加入合作社后,她们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增加了收入。摄影郭莎莎/人民画报 年7月28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生态森林小学,11岁的五年级学生斯朗曲措正在朗读藏文单词。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年7月31日,航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点。该搬迁点位于丁青县尺牍镇西南部,共修建易地搬迁及灾后重建住房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档立卡户户、人。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63载跨越发展, 雪域高原早已换了人间。 年,西藏自治区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 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的西藏, 文化旅游、现代服务、高原生物、 藏医药、高新数字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迈进; 打造清洁能源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1年; 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社保体系不断完善,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2.19岁…… 年7月30日下午,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上,来自西藏各地各民族的百余名市民群众载歌载舞,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年6月25日开通运营的拉萨—林芝(拉林)铁路。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西藏阿里。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位于阿里地区的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回望历史,方知来时之艰辛。 冀望未来, 一个更加美好的西藏,正在路上。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西藏必将创造新的历史, 书写新的未来。 “扎西德勒”,祝福西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w/14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97年,河南老汉捡到弃婴,23年后养女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