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皇极经世》的时间之旅

《皇极经世》出自北宋著名易学家邵雍(又名邵康节),他有一个重大发现:在“年月日时”以外,宇宙中还存在着更宏大的循环周期。我们已知,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循环,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循环,日是地球自转的循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年分为12个月,1月约为0天,1天分成12时辰。

邵雍认为,有一个更宏大的周期,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年月日时”一样。为了直观表达,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年、大月、大日、大时。1大年有12个大月,1大月有0个大日,1大日有12个大时。

那么,这种宏大的“年月日时”,到底有多大呢?

从最小的开始说,1个大时,邵雍称之为“1世”,相当于地球上的0年。即:

1世=0年。

1个大日,邵雍称之为“1运”。1个大日等于12个大时,即:

1运=12世=12×0=60年。

1个大月,邵雍称之为“1会”。1个大月等于0个大日,即:

1会=0运=0×60=年。

1个大年,邵雍称之为“1元”。1个大年等于12个大月,即:

1元=12会=12×=年。

其中最大的周期1元等于12万多年,够宏大的吧?

这四个时间单位合称为“元会运世”,含义相当于地球上的“年月日时”。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月有0天,天数有点多,不太好记,所以现行公历把一个月又划分出若干“周”(星期),一个月平均有四到五周,每周有7天。

邵雍同样把一个大月拆分成5份,相当于5个大周,每个大周含6个大日,这样,5×6=0,正好一个大月。邵雍似乎没有给大周一个很清晰的名称,有人称之为“大运”。

1大运(大周)=6运(大日)=6×60=年。

年这个时间周期很特别,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岁差会导致春分点在黄道上移动,每移动一个星座,需要的时间大约为年。说明邵雍的时间周期与天文是有一定关系的。目前春分点在双鱼座,下世纪将进入水瓶座。

有人说,这不就是一套放大版的“年月日时”吗?改个名字叫“元会运世”,这种数字游戏有什么实用价值吗?

当然有。

前面说过,邵雍是易学大师,可前面讲了这么多,还没有发现跟《易经》什么关系呢。别急,下面马上就有“八卦”了。

因为1元=12会。正巧,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邵雍就用地支为12会命名:

1大月称为“子会”,2大月称为“丑会”,……,7大月称为个“午会”,……,12大月称为“亥会”。

邵雍认为,现在我们正处于“午会”,即7大月,不知他是怎么推算出来的。一会=年,所以我们和邵雍生活在同一个“会”里。

1会(大月)=5大运(大周),因此,一元中的12会共有12×5=60大运。也就是说,1元(大年)包含60大运(大周)。和我们现在一年有52周类似。

邵雍把易经中的64卦,抽出4个领卦“离乾坎坤”,余下的60卦按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分给60大运,每个大运分得一卦。大运卦也称为“正卦”。

下图为先天64卦圆图:

图片来自网络

从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最下方“坤”卦后面开始取卦,顺时针依序分配。每一会包含5大运,故每一会分得5个正卦。

1大月“子会”分得的5个正挂是“复、颐、屯、益、震”;

2大月“丑会”分得的5个正挂是“噬嗑[shìhé]、随、无妄、明夷、贲[bì]”;

……

7大月“午会”分得的5个正挂是“姤[gòu]、大过、鼎、恒、巽[xùn]”;

……

12大月“亥会””分得的5个正挂是“晋、豫、观、比、剥”。

每一个正卦掌管年。

我们最关心的是第7大月“午会”,因为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目前处于第7大月的第2大周,即“大过卦”所掌管的时期,起止时间为公元前57年到公元年,共年。

“大过卦”的卦符是“??”,本来两个单卦应该是上下排列的。但为了排版方便,我们用左右排列表示,下同。大过卦卦符上为兑,下为巽,因兑为泽,巽为风,俗称泽风大过。

一个正挂掌管两千多年,跨度太大,精度不高。如果我们想把时间范围缩窄一些,该怎么办呢?

邵雍使用每卦中的六爻,每一爻变动,即阴变阳,或阳变阴,就能演化出一个新的卦符。六爻变能演化出6个新卦,这样,新卦掌管的时间跨度是:÷6=60年,正好是1运的时间,所以称为“运卦”。

以大运卦“泽风大过卦“为例,变动最下一爻,得到第一个运卦“夬[guài]卦”变动过程如下图所示:

然后,变动下数第二爻,得到第二个运卦“咸卦”变动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此类推,从下到上,每次变动一爻,可得到6个运卦。分别为:

①泽天夬,掌管时间:-57年~0年;

②泽山咸,掌管时间:04年~66年;

③泽水困,掌管时间:年~年;

④水风井,掌管时间:4年~18年;

⑤雷风恒,掌管时间:年~年;

⑥天风姤,掌管时间:4年~年。

目前,我们处于“天风垢”掌管的卦中,起止时间为4年~年,共60年。

一个运卦掌管的时间是60年,时间范围依然过大。于是邵雍把运卦中每一爻再变动一次,又能演化出一个新的卦符,新卦符掌管的时间跨度是:60÷6=60年。

60年包含了2世,即每2世可分得一卦,所以此卦也称“世卦”。常言道,“0年河东,0年河西”,合起来正好一卦。

以运卦“天风姤卦“为例,从下到上,每次变动一爻,得到6个卦,分别为:

①天乾,掌管时间:4年~年;

②天山遁,掌管时间:4年~年;

③天水讼,掌管时间:4年~年;

④风巽,掌管时间:4年~年;

⑤火风鼎,掌管时间:4年~年;

⑥泽风大过,掌管时间:4年~年。

目前我们处于“火风鼎卦”掌管的卦符中,起止时间为4~年,共60年,从4年开始,改由“泽风大过卦“所掌管。

时间范围逐级缩窄的演变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网络

邵雍还进一步细分出10年的“旬卦”,以及每一年的“值年卦”。具体方法就不细说了。总之,无论你想看什么精度的时间范围,邵雍都能给你找出一个卦来表示它。

02汉代卦气的四季之约

“卦气”就是用卦表示气,这里的气指阴阳二气。据说,卦气学说出自西汉的孟喜。他认为,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决定了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

每年从冬至开始,阳气从地下升起,随后逐渐生长,到夏至达到顶峰,然后阳气开始回归,藏于地下,直到来年冬至重复下一轮循环。

孟喜从六十四卦中选出十二个卦,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表达一年之中阴阳二气的消长情况。

这12卦的卦符非常有规律,比如,第一卦“复”卦,只有一个阳爻在最下方,表示一阳初生,如下图:

第二卦“临”卦有两个阳爻在下方,表示阳气渐长。

第三卦“泰”卦有三个阳爻在下方,以此类推,下方阳爻依次增加,表示阳气变盛,到“乾”卦六爻全为阳爻,表示阳气极盛。

“乾”卦后是“姤”卦,有一个阴爻在下,表示一阴初生。接着是“遁”卦,有两个阴爻在下,阴爻逐渐增加,表示阴气渐盛,至“坤”卦六爻全为阴爻,表示阴气极盛。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网络

这十二个卦符符号表达了温度从低到高,又从高转低的完整过程。

这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辟”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十二辟卦分给12个月,代表每月的阴阳主宰,也是每月的温度状况的表达。

十二辟卦对应的月份是:复卦对应12月,临卦对应1月,泰卦对应2月,大壮卦对应月,夬卦对应4月,乾卦对应5月,姤卦对应6月,遯卦对应7月,否卦对应8月,观卦对应9月,剥卦对应10月,坤卦对应11月。如下图:

注意,以上月份是公历,而非古籍中用的农历。

因为每月包含两个节气,所以十二辟卦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如下图: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每一个月拥有一个辟卦作为代表,但一个月的时间跨度太长,精度不高。毕竟,一月之内气象变化非常大。

于是,孟喜从六十四卦中挑出了震、离、兑、坎四卦,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把余下的60卦分给12个月,每月分得5卦。每卦掌管6天多一点,将近一周的时间。这样就把每一卦的表达精度从月精确到了周。

每月分得的5个卦中,主卦或君卦是12辟卦之一,另外4个卦是臣卦,配以“公”、“卿”、“大夫”、“侯”的名义。

以12月份的5个卦为例,卦符分配如下:

火水未济,候

水山蹇,大夫

山雷颐,卿

风泽中孚,公

地雷复,辟卦

从下往上看,为首的是辟卦“复”,之后按照“公”、“卿”、“大夫”、“侯”的等级分配四个臣卦,分别为:中孚卦、颐卦、蹇卦、未济卦。关于臣卦分配的规则,目前还不清楚。

再看1月份分配的5个卦,如下:

水雷屯,候

地山谦,大夫

火泽睽,卿

地风升,公

地泽临(辟卦)

同样,最下面一卦是辟卦“临”,之后按照“公”、“卿”、“大夫”、“侯”的等级分配四个臣卦。

以这种方法,每个月分配5个卦,一年12个月就可以分配60个卦,具体分配如下图: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皇极经世》和卦气推算年气温变化,与竺可桢曲线高度契合》#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w/1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