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交流—

熊永松博士

熊永松,又名熊帝骅,藏名益西嘉措,艺术学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美术史论专业(本科)、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专业(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学)。现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公共艺术教学部主任,美术学专业及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西藏大学珠峰人才计划杰出青年学者,西藏美术家协会理事,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藏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在我校年暑期党员志愿者赴西藏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幸来到西藏大学交流,并且采访了我们的前辈、亦是校友的熊永松博士。

暑期党员志愿者赴西藏社会实践小队成员采访熊博士

对熊博士的初次采访是在藏大校园中进行,后续资料补充则是通过电话的方式来访谈;交流过程中,熊博士亲切温和并且积极配合校友记者的提问,亦师亦友的作风让整个采访过程轻松愉快。

电话拨通已是晚上十一点钟,经过一天的劳累后本应好好休息的时间,熊老师却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教学任务,正在他的导师办公室里整理次日所需的教学资料,为晚归的学生解答学业难题。

「驱使我走向祖国边疆的更多的是一腔投身于藏汉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血、为母校增光,拓展母校学术研究的支脉和文化戍边、学术报国的理想。」熊永松博士在梵蒂冈博物馆。

「文化戍边、学术报国」

他义无反顾

熊老师赴藏教育事业的故事,是从年开始的。那年,怀揣着青年学者的理想和作为国美学子自豪感的熊老师响应党的援藏政策,只身奔赴祖国的边疆来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开始了执教生涯。熊老师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完成本科学习,在东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还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学,丰富的游学经历促使他不断汲取各地文化知识的甘露,充实完善自我,也令他有了兼容并蓄的学识和胸怀。本可以到内地一流高等学府工作的他,却最终选择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做一名普通的教员,而后逐步成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十个年头了。

“当时听说有个‘援藏工作满八年后可调回原籍’的地方政策,并沒有预料到会在这里工作生活这么长时间,没想到一晃就快20年了,”熊老师的语气里仿佛能听出一丝唏嘘,“父母当时没有支持我的决定,谁不想让孩子留在身边工作呢?但是我最终还是来了,驱使我走向祖国边疆的更多的是因为年轻的梦想吧。不仅有一腔投身于藏汉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血,为母校增光,拓展母校学术研究的支脉和文化戍边、学术报国的理想。”

熊永松博士年赴西藏,至今已近二十年

「年富力强的时光都献给了西藏,

也献给了国家」

在高海拔地区生活需要克服的困难包括来自身体方面的不适,对工作和生活会有较大的影响。熊老师平素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从文献和田野考察两方面着手,但往往高强度的阅读和下乡调研是对身体很大的一种考验。

高原的气压环境对身体会有慢性、甚至是永久性的影响。西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长期的强光照射对视力有损伤;含氧量稀缺的环境让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也变得很有挑战性。熊老师说,从前他的身体比现在是要好得多,但这些年来,身体承受的压力和耗损日益严重,如今已经有心动过速、记忆力和视力下降、腰椎颈肩病变等症状出现了。

尽管如此,熊老师在采访中谈起这些,仍然是云淡风轻:“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例如高原上美景迷人,少数民族文化醉人、兄弟民族情谊暖人。学会享受这样好的一面,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可以这么说吧,我们这群“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西藏来的人”,把青春、把年富力强的时光都献给了西藏,也是献给了祖国。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弘扬中国精神,弘扬正能量。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事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苦和牺牲都不算什么!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铭刻在我们心中的时代印记。

「个人能量有大小,但总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贡献必然会有牺牲。」

「衡量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做出个人选择」

全身心投入教学和学术研究当中的熊老师,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必然的情况。熊老师坦言,“我们在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方面,从儒家的为人角度来说,是失败的。不适应高原气候而不得不返回内地求学的女儿甚至会这样和我说:反正你不在我身边,还管我做什么。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心里还是很难受,也很无奈。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其实一年也就一次,这是很无奈的现实,也是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的个人的牺牲,一般人很难体会和理解。”

“个人能量有大小,但人活着就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贡献必然会有牺牲。生命有限而艺术长青,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西藏艺术教育和研究是值得一辈子去做的一件事。”

如今不少高校大学生德才兼备、志存高远、乐于奉献,即使志愿环境艰苦、家庭方面不甚赞同,也仍然愿意积极参加到志愿事业中去。面对这样的情况熊老师表示欣慰和鼓励,并且理解家人不愿让孩子吃苦的心情,

但“人的起点是生,归宿是死,生命需要活出质量,人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重要的是要有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的胸怀和报效祖国理想。个人发展应该要和国家需求保持一致,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理。”

「艺术其实无处不在,无用也许隐含大用,学好专业是立身之本。」

向同学们推荐一部书

我推荐一本王伯敏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史》。我进入美术史学行业,起点和过程都受到王伯敏先生影响,这本书可以说是打下了我的专业基础。往后,我的学科研究涉及到少数民族艺术,他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通史》、《中国民间美术》都是经典之作,也是体现早期中国美术学学科水平的著作,都是我本科期间的必读书目,(他的著作)一直影响了我二十年。向往西藏艺术,可以说正是在本科学习的时候,书中知识在我心中就播下了种子,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发酵,直至最终付诸了实践。虽然我不能说这部书决定了我的人生发展历程,但无论在偶然还是必然中,就和我的发展故事连起来了。

送给大家的话

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布局、师生规模都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精英教育的时代。当年我们一个年级总共才招五十多个人,毕业时被众多用人单位抢着要,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而现在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不一定和专业对口,似乎感觉学无所用。专业和职业二者能合二为一是幸福的,即使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不对口,但并不影响个人在艺术事业上的发展。艺术其实无处不在,无用也许隐含大用,学好专业是立身之本。希望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们勿忘初心,砥砺前行,因为没有不成功的路,只有不坚持的人。

文字:古蕾

审核:吴丹、袁婧雯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w/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