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秘密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
西安的患者问发现白斑什么时候做病因检测治疗最好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jiankangfagui/9562.html 一个周末,巴桑拉着我去距离日喀则市一百五十多公里的萨迦县采风。 快到萨迦县城时,一幅红色的大幅标语赫然映入眼帘:改革婚姻制度,消除一夫多妻。 呃?这是怎么个意思?难不成这里有一夫多妻的? 这对我而言可是一个绝对新鲜的话题,自然不能放过。要知道,一夫多妻是内地多少男人敢想不敢说的梦想啊,没想到,人家藏族的男同胞居然实现了! 面对我的疑问,巴桑说,这里不光有一夫多妻,还有一妻多夫的呐!不过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西藏民主改革之前遗留下来的,西藏民主改革以后,这样的婚姻结构有,但已经极少极少了。 巴桑的话让我目瞪口呆。要说一夫多妻,倒还不难理解,毕竟内地从前也有,只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彻底根除,可要说到一妻多夫还真是闻所未闻。 依照内地男人的心理,要说一夫多妻,可能会梦寐以求、求之不得,可要说一妻多夫,那恐怕是个男人都不会接受,对三角恋、婚外恋尚且不能容忍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或者闹出人命,更别提堂而皇之的几个男人共处一室、共享一妻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巴桑谈起来却是云淡风轻,显然对此司空见惯,有着异乎于我的认知。 为什么会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都是有钱人?一妻多夫是因为家庭贫穷娶不起媳妇?一连串的疑问涌上心头,随之脱口而出。 巴桑说,西藏的一夫多妻与一妇多夫由来已久,是古代群婚习俗的遗迹。西藏解放前,有许多贵族家庭都是一夫多妻,这些主要是政治联姻和经济联姻,将出身于不同的土司或部落的女子娶到家里,贵族家庭可以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自己的财产地位。不过,与内地旧社会妻妾结构不同的是,这些妻子都是妻子,没有妻妾之别,更无高低贵贱之分,她们人人平等,亦能和睦相处,不会像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些妻妾那样天天明争暗斗。 此外,过去在西藏,一夫多妻并非贵族的专利,很多平民也是一夫多妻,而这些家庭的妻子多为姊妹或者表姊妹。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些是女人结婚后,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也有感情,便嫁了过来,有些则是女人结婚后,一时半会儿没有生育,那么就要把自己的妹妹或者亲戚家中的姊妹娶到家里来。家中的老人都认可,双方又是亲戚,因此相处起来就更不会产生矛盾。 与一夫多妻相对应的就是一妻多夫。一妻多夫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也有极少数是朋友共妻,甚至父子共妻。 那么他们是因为贫穷娶不起媳妇不得已而为之吗?巴桑说,这么理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一妻多夫家庭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这种婚姻形式,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原因。 西藏有句俗语,“一家分开,乞丐一堆”。旧西藏,征收赋税或支差都是以户计算的。兄弟几人长大,如果各自娶妻结婚,势必要分家,那么家族的纳税负担会大大增加,家族的力量则会被极大削弱。而兄弟几人共娶一妻,既可以避免财产分散,保存家族实力,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兄弟几人有负责放牧、耕种的,有负责外出打工的,妻子则负责家务和照看孩子等等。 就寻常百姓而言,与一妻多夫家庭相比,那些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的家庭,经济状况要窘迫得多。因为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家庭劳动力少,子女人数却不比一妻多夫家庭少甚至会多很多,如此以来,家庭负担就要重很多,生活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家庭又是如何维持婚姻秩序的呢?比如说过夜,会不会妻子之间、兄弟之间会撞车吗? 巴桑说,那不会。这些家庭成员有着约定俗成的习惯,无论一夫多妻家庭的丈夫妻子还是一妻多夫家庭里的妻子丈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 比如说,一夫多妻家庭的妻子,可以轮流到丈夫房间里过夜,丈夫也可以轮流到妻子们的房间里过夜,反之,一妻多夫家庭亦然。他(她)们在和哪个妻子(丈夫)过夜之前,一般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对方,而过夜时他(她)们会在房门前挂上自己的帽子或者放上自己的鞋子,如此一来,其他人就会心知肚明,不再登门打扰。影视剧《西藏秘密》中曾有这样一个片段,贵族兄弟占堆和土登格勒,共同迎娶了一位妻子,兄弟两人为谁去同房的问题相互谦让,真实地反映了藏族同胞一妻多夫家庭的和谐。 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家庭的孩子对大人的称谓有所不同。一夫多妻家庭的孩子,各叫各的妈妈;而一妻多夫家庭,无论是哪个男人的孩子,一律管排行老大的男人叫爸爸,管其他人叫叔叔。 西藏解放前,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情况很常见。年西藏解放后,我国推行一夫一妻制度,严禁出现新的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对于已经形成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家庭,则不进行强制拆散。纵使如此,西藏个别地方尤其是偏远的牧区还是有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情况出现。年通过的《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但是有一条,领取结婚证只能遵循先来后到原则。对于一夫多妻家庭,谁最先过门,丈夫跟谁领证;对于一妻多夫家庭,则只能跟排行老大的领证。这条规定的出台间接说明了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情况在西藏地区的存在,也体现了国家从法律层面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维护和倡导。 巧合的是,从萨迦县回来不久后的一个周末,巴桑带我去他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聂日雄乡的内兄家里去做客。 进门后,巴桑指着坐在轮椅上的那位看上去有五十多岁的藏族女人对我说:“这就是家中的媳妇,我两个内兄都是她的丈夫。原本是兄弟仨一个媳妇,结果老三太年轻了,受不了这种婚姻,自己跑到城里打工去了,现在桑珠孜区已经成家立业了。” 正说着话,巴桑的两个内兄回来了。巴桑说,两个人是去青稞地里收青稞去了,家里种着几十亩青稞,养着七八头牛几十只羊,日子在村里算是好的。 巴桑的两个内兄到了我们跟前,很热情地跟我们握手,老大看上去五十岁左右,只会说藏语,老二看上去相对年轻,四十四五岁左右的样子,会说汉语,想必接受过现代教育。 从两人憨厚、平和的笑容里看得出来,这兄弟两人感情很深,相处不错,再一次让我感受到藏族同胞对群婚形式的接受和认可。 吃过午饭,从他们家出来往回走的路上,我问巴桑,现在西藏还有没有一妻多夫或者一夫多妻的? 巴桑说,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西藏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源源不断地的向西藏融入和传播,西藏绝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群婚这种古老的形式,但在少数偏远地方还有,极少。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萨迦县悬挂那幅“改革婚姻制度,消除一夫多妻”的标语了。 坐在飞速向前的车里,我在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藏的面貌天翻地覆,随着藏族同胞的文化程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最终将全部融入现代文明的海洋,由特定历史、特定文化衍生而来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这种群婚习俗则必将彻底消亡,不复存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w/9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宝武布局西藏间接入主西藏矿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