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林卡和林卡中的拉萨n
【西藏风情】拉萨的林卡和林卡中的拉萨&n 点击上方“雪域萱歌”可定阅哦!曾的拉萨周围的山,光秃秃的,叫人感到冷漠、荒凉,而枯燥无味。但不管城区,还是郊野,到处都有极为漂亮的林卡,在高原强烈的日照下绿的翡翠一般。它们和金碧辉煌的大昭寺、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相互映衬,把拉萨变成一个充满神话色采的世界,也许是高寒地区树木希少吧,这些翡翠般的林卡让人特别心情愉快,引人入胜,勾起人们一种眷恋之情。笔者不止一次地从各个方位进入过拉萨,每次都有上述的体验,这些绿色林卡使我感到坚实安稳、亲切欢乐,乃至还带着一点柔情,从而加快自己的步伐,或催动胯下马……珍惜阳光、绿树和花朵“林卡”,一般译成园林,或许其实不确切,由于“林卡”的意思是“圆圆的围子”,我把它称为“有水有树的绿色世界”,可能与愿意相差不远。西藏有些词,有时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拉萨海拔三千六百5十米,平均气温摄氏6七度。冬季很冷,而且无穷无尽,春日短暂,风刮得很猛。但是,拉萨河谷的夏天是美丽的、迷人的,让我们这些已离开它的人怀念不已。夏日的林卡,每天都有温暖的太阳照耀,但决不酷热难熬。喝水顺着树林流过,像翠绿的松耳石跳荡浮沉,可以为所欲为地洗澡、洗衣服。风也变得温顺了,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到处赏心悦目,简直成了人间的极乐天堂。长时间窝在石头碉房和泥土矮屋的拉萨人,或1家庭,或一个院落,乃至全部寺院、团体、作坊,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到绿色的林卡,度过大自然慷慨赠予拉萨居民的光辉而舒服的夏日时光。他们生性爱好户外生活,爱好露宿和野宴,爱好树林流水、鲜花草地。他们在林卡里搭起各种颜色的帐篷,拉开奢华的或简陋的帷幕,垒起炉灶,备足食品和茶酒,或一天,或数日,有时竟长达半月地在林卡里生活:唱歌、舞蹈、打牌、扔骰子、讲故事、演藏戏、请客欢宴、饮酒黄欢,还有各种游戏、体育、射箭活动。节日从初夏延续到深秋拉萨并没有“林卡节”这个词,而是叫“玩林卡”、“过林卡”。可以绝不夸大地说,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近所有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宗教的和非宗教的节日,拉萨人都要到林卡里玩乐一番,住上三天5日,我们把这些节日统统称为林卡节。藏历四月是“萨嘎达瓦”节,相传这是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圆寂的日子。拉萨人早早地起来转经。转经分三个圈,绕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殿转圈叫“囊廓”(内圈),绕大昭寺转圈叫“8廓”(中圈),绕拉萨城和布达拉宫转圈叫“林廓”(外圈)。他们依顺时针方向,从里到外转圈,大约2三十华里,中午时来到柳林初绿的龙王潭,坐在湖边唱歌、饮酒、野餐,有的人还在龙王潭里划牛皮船。藏历四月的拉萨,乍暖还寒,人们在园林里待的时间较短,只能算是林卡节的序幕吧!到藏历五月十五,拉萨大大小小的园林,绿得像一团团翡翠。藏胞清早来到拉萨河边,燃起一堆堆松枝,并且将煨烧的松枝扔进波涛,意思是让袅袅的烟云召请山神、水神和护法神、护佑藏胞们欢度舒服的夏日。这个节日叫做“藏岭吉桑”,意为“遍地燃起吉祥松烟的好日子”。从这天起,拉萨的林卡节正式开始了;再过10九天,藏历六月初四,称“珠巴次西”节。传说这是记念释迦牟尼在古印度鹿野苑首次弘场佛法、大转法轮、宣讲四谛的日子,藏胞们到大昭寺朝拜释迦后,进入林卡游乐。林卡节是西藏的艺术节林卡节娱乐活动很多,无异于一次西藏的艺术盛会。旧西藏的僧俗官员,大都有唱歌、舞蹈、演藏戏的癖,他们讲求玩乐,这也是当时一种社交活动的本事。曾任西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雪康·土登尼玛,出身着名的世家。每一年林卡节都要大跳踢踏舞,这类难度极高的民间舞蹈,到了他的脚下又有创新,被称为“雪康双踏”。他还与同寅们自排自演藏戏,在饮宴时演出。他扮演过苏吉尼玛,是同名藏戏中一名美丽而仁慈的仙女;还演戴白面具的老人,逗得观众轰笑不已……某些民间艺术团,常常被请进林卡,在欢宴当中,表演歌舞藏戏节目。有个组织叫“朗玛吉度”,意为“演唱朗玛的人同甘共苦的团体”,团里集中了拉萨最着名的乐师和民间歌手。乐师多为回族,歌舞者多为藏族女子。他们表演古典歌舞“朗玛”,也表演从雅鲁藏布江上游移植来的民间歌舞“堆谐”,俗称踢踏舞。林卡中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射响箭,藏语叫“比晓”。箭靶用牛皮制做,靶心是活动的,箭头是木头雕制,有许多空洞,离弦时发出尖锐的声音,击中靶心,靶心脱落,显示射手获得成功。每次比赛响箭,都有一些男女歌手列在比赛者两旁,热烈地唱歌舞蹈,替他们助威加油,这类歌叫“达谐”,意为箭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我还想提一提拉萨人进入林卡时的盛祝。当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耀眼而清新的光芒沐浴着这座高原古城时,所有通往林卡的道路都缓缓移动着彩色的人流,各种车辆、驮畜运载着帐篷、食品、锅灶、乐器,和带上同去游乐的狗羊,犹如一个民族大迁徒。过去贵族们去林卡的行列,也是显示自己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那些在拉萨社交场合嶄露头角的贵族小姐,有时护侍的男女仆役达七八人之多,打伞的、捧梳妆盒的、背座椅的、提食品的酥油茶的……走一段,歇一歇、对着镜子梳妆一番。随着太阳上升,林卡的气氛渐渐浓郁起来。歌舞、饮宴、打牌、游戏交替进行,纯银的酒碗不停地轮转,节日的歌声此起彼伏。当红日西斜时,相当多的人都带上了一些醉意,哭、笑、打、闹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些目击者告诉我,在这类时刻,平日非常高雅、讲求繁文缛节的人,也很是随意。我看过量噶夏仲·次仁旺杰的著作《破罗鼐传》,其中非常真实而详实地描写了后藏贵族过林卡的情形。笔者与林卡节有着不解之缘我自年进藏,就和拉萨及其附近的林卡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不但努力参加所有能参加的林卡节,而且组织过许多林卡节的演出活动,例如萨嘎达瓦的龙王潭演出、雪顿节的罗布林卡演出。我常常和藏胞一起,住在林卡的帐篷里。如果说,林卡节的白天是欢乐的,那末,它的夜晚更加美好、迷人,从风景到情趣,都别具一格。从80年代开始,拉萨的林卡节愈来愈昌盛、愈来愈奢华。就说帐篷或帷幕吧,几近大部分人家都准备有一套,郊区的农民也不例外。其质地之高、色采之艳丽,使昔日西藏的许多贵族也望尘莫及。节日期间,五彩缤纷的帐篷帷幕,布满绿宝石一般的园林,确切叫人眼花缭乱,仿佛天上人间。同时彩电、收录机、小轿车、摩托车伴随“迪斯科”、霹雳舞一起进入了林卡,现代化色采很浓,还有点疯狂的味道。但在我的心目中,还是留恋牧歌式的野趣。作者简介廖东凡,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年1月8日出身在湖南省宁乡县横田村。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远赴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从事大众文艺工作和民间文化考察210四个年龄。年调至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书记处常务书记、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年调至中央统战部,任《中国西藏》杂志社社长、总。前后在北京、拉萨、香港、台北等地出版藏学和西藏民俗著作三十余部(含合著),其中《西藏民间故事》获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雪域西藏风情录》获珠穆朗玛文学奖,上个世纪90年代脍炙人口,极其畅销,是了解西藏民风民俗的佳作;《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获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主编:白玛曲吉:西热明珍笑盈盈地在高处走过,喜马拉雅上下,让我们拾起原始冰河的壮丽……内容关于其实不限于图、文、旅、音、影……欢迎入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jj/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止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