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西藏隐秘岁月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怪客第一次看了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小说《西藏,隐秘岁月》和《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立刻就被文中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描绘迷住了,于是反复欣赏了多遍,深陷其中。 彼时,怪客还是个中学生,还不知道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没有看过《百年孤独》,更不要提博尔赫斯。而中国当代小说在经过新写实主义热潮之后,逐渐显现出魔幻现实主义倾向,所谓的“寻根文学”盛行,如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都显露出来自拉美的魔幻现实文字影响。 扎西达娃的这两部作品也是一样,西藏,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自然是表现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母题的最好载体,因而能够风靡一时也不奇怪了(除了扎西达娃,还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又过了很多年,文学早已不再是显学,甚至连西藏文化也逐渐被解构和误读,在怪客几乎把扎西达娃们忘记的时候,不再年轻的年轻导演张杨却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影像化的扎西达娃:故事片《皮绳上的魂》。 怪客向来对张杨颇具好感,和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二代影人相比,他一直在踏踏实实的做电影,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自然也就缺少流量),但作品的质量都在水准之上,从《爱情麻辣烫》到《洗澡》,从《昨天》到《飞越老人院》,再到今天的这部《皮绳上的魂》,都值得一看。 《皮绳上的魂》的故事实际上是扎西达娃两部小说的集合体,除了几乎同名的作品《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还有《去往拉萨的路上》。编剧扎西达娃和张杨巧妙的把这两部作品糅合在一起,撷取前者的“寻根”主题和后者的“复仇”主题,使之同时具备公路片和西部片的经典元素,糅合成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叙事影像作品。 影像表达和文字相比,天生具有一些劣势,比如不能像小说那样,天马行空般的任意改变叙事人称和角度。尤其是那些魔幻色彩的意识描写,很难被影像化。但影像也有它的优势,它可以把文字无法表达或者只能进行描绘的场面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比如原著和电影中反复提到的重要场景,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如果只看小说,你很难想象这是个什么杨的地方,但张杨就在阿里找到了这么个地方在电影中展示给观众,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掌纹地”。 影片中的一些细节也是比较值得玩味的,比如主人公一行在村里小酒馆里打尖的戏,几路相关的人马都先后出现,气氛紧张,但节奏缓慢,张力十足,感觉张杨是借鉴了赛尔乔.莱昂内《西部往事》的开头,又仿佛胡金铨的《龙门客栈》。 影片最大的亮点怪客觉得还是创作者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收获:人迹罕至的西藏阿里地区靓丽美景,真的非常美,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片很难涉足的地方,而借助本片,也可以欣赏欣赏,过过眼瘾了。 最后谈谈影片的不足,供商榷: 怪客感觉本片比较明显的缺陷在于作者创作思路可能有点摇摆:既想保留原著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又想其具备相当的通俗性,结果两边都没有达到特别好的效果。 这方面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二号人物格丹的作用问题,在小说中是第一人称中的“我”,但在电影中却变成第三人称,故作神秘一直追踪主人公塔巴,让观众以为也是塔巴的仇家,结尾又突兀的点出他的作家身份,和活佛对话,表现影片的主题,有点生硬,感觉是在图解原著小说。 其实怪客觉得作者完全不必纠结于此,要么干脆抓住原著的精髓,增加魔幻现实色彩更加艺术化,就像《路边野餐》那样;或者干脆像《双旗镇刀客》那样,拍摄一个中国人自己的西部复仇故事,这样创作指向就会更明确。 有些地方配乐用的不太合适,感觉有太“满”了。保持必要的静默反而会更好。其实本片的音乐本身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只是一个取舍问题,有的地方音乐加上感觉像恐怖片,显然不合适。 影片有些场景略显模糊,感觉像蒙了一层雾,或者隔着玻璃窗拍的,又有些像焦点不实,不知道是不是放映问题,还是电影本身就是这样。 总之,这还是一部值得看的作品,只要你的心能够沉静下来。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wh/6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藏五十年林芝米瑞乡的特色农业致富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