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农奴普兰县赤德村阿旺幸福生活我还
图为阿旺老人和他的女儿次旺桑姆在即将入住的边境小康村新居前。 阿旺,男,年出生,普兰县普兰镇赤德村人。民主改革前,阿旺全家12口人均为农奴,居住在贤柏林寺山脚下的窑洞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直到7岁那年,父母才用捡来的牦牛皮给他制作了第一双鞋,而他的第一条裤子,则是从尼泊尔商人那里讨来的,一穿就是好几年。民主改革后,阿旺分到了田地和牲畜,居住条件也变好了,从此过上了新生活。他先后当过赤德村作业组长、通讯员,直到赤德村村长,年退休。70年代,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阿旺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即将住进更舒适的边境小康村新居。 阿旺老人的家,坐落在普兰县普兰镇赤德村最为肥沃广阔的一片青稞田边上。时值盛夏,这里的青稞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其间夹杂着一两块金黄的油菜田,格外迷人。 今年74岁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这片土地自民主改革以来发生的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民主改革前,我们全家都是农奴,父母一辈子给三大领主做牛做马,还养育了10个子女,生活特别艰难。”阿旺回忆说。 那时候,阿旺一家12口人住在贤柏林寺山脚下的窑洞里,两三个人住一个洞,黑黢黢的洞里没有床,就在地上铺点稻草勉强睡觉。父母给领主干的活从种地、磨面到提水样样俱全,却没有一分钱收入,仅能换一些最粗糙的糌粑吃个半饱。 “最累的活就是提水,要从河边把水提上几百米高的贤柏林寺山顶,供领主们用,一趟要花个把小时,每次下来父母都累得直不起腰,要坐在地上喘半天气。”时至今日,阿旺说起这段往事时,语气中仍然充满着难过。 由于年纪小,领主们给阿旺支的差还比较轻松,主要是牵牛牵马这些活。有时遇到领主心情好,除了能吃到糌粑之外,还能喝上一杯清茶。对小阿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赏赐,可以开心一整天。 直到7岁那年,阿旺的父母才用捡来的牦牛皮子给他制作了第一双鞋,而他的第一条裤子,则是从尼泊尔商人那里讨来的,一穿就是好几年。 盼啊盼,阿旺一家终于盼来了民主改革,从此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层层枷锁被打破,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民主改革后,我分到了3亩地,和两个兄弟一起分到了一头牛。”阿旺笑着说,“分到地的那天,我绕着自己的地走了好几圈,一直在想以后要种好多好多青稞,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当时,国家还给阿旺一家人在窑洞外建起了围墙和基本的生活设施,让一直住在窑洞的他们终于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此后,阿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成家立业,养育了5个子女。他自己也先后当上了村作业组长、通讯员、赤德村村长,直到年退休。70年代,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他的9个兄弟,除了一个和他一样留在老家外,其余全部借着民主改革的春风,走出普兰,当上了公务员,走向广阔的世界。 时光荏苒,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阿旺如今和女儿次旺桑姆一家生活在一起,借着普兰县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契机,家里盖起了2层带暖廊的新居,今年就能入住。 如今,腿脚略有不便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着工人们来家里,一砖一瓦地把房子盖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样子。 “我的家就和普兰县一样,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我们赤德村,就从过去的9户发展到了今天的50多户。”历经岁月沧桑,阿旺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多在新房子里住几年,这样的幸福生活我还没有过够!” “爸爸您会活到岁的!”女儿次旺桑姆在旁边笑着说。一阵带着青稞香气的风吹来,拂在每个人的心头,暖暖的、甜甜的。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w/13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考公,为什么越来越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