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编写西藏人文、民俗、文化等图文分享优秀摄影师镜头下的西藏美景

外出旅行,有很多人愿意把欣赏风景和品尝美食作为很重要的两种体验,记得早些时候,我对吃的东西没有特殊的感受,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验美食的机会越来越多,也渐渐觉得无论在外品尝美食,还是自己做一顿美味的饭菜,都是人生很快乐的享受和特别的体验,即使不太愿意外出之前寻找当地特色美食的我也开始慢慢钟情于搜索一些本地特色美食,然后慢慢品尝出美食带来的特别味道和奇妙感受。

近两年,钟情于西藏的风景和人文,两年的时间内,单独或者和朋友一起四次返回西藏(注:为什么用返回呢,第一次去是前世的召唤,后几次去都是神和心灵的召唤,我自己是这样感受的,呵呵。)前面也写了一些关于西藏旅行的文字,但每次都觉得行程满满,并没有深入的找一些特色美食,总觉得是个遗憾,不过还好自从认识两位扎西师傅后,无论到拉萨,还是行走在路上,还是去他们的家里做客,多多少少品尝到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现在只能凭借记忆再好好回忆下处处充满奇妙味道的西藏美食了。

酥油茶

淡淡的酥油味道是漂浮在拉萨空气中的味道,布达拉广场,大昭寺广场,八廓街,特别是在藏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里永远燃着的酥油灯……藏族人供佛的一项重要功课就是提着酥油,在寺庙的每一座佛像前的酥油灯盏里添加一点酥油,以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敬意。

说到酥油茶必须先提到酥油。简单的说酥油茶实际上是酥油和茶叶的混合体。酥油是藏族人供佛、日常生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传统的酥油提炼方法是从牛和羊身上挤出来奶汁,然后先进行加热,再倒入特制的木桶中(我们经常在有关西藏的电影中看到一位编着五彩长辫的牧女在帐篷边上打酥油,这种木桶藏语叫雪董,是专用来提炼酥油的,高约4尺,直径在1尺左右),再用专用的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使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了酥油。

顾名思义,酥油茶中重要的组成是酥油,还少不了茶叶。酥油茶中的茶一般是砖茶,由于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新鲜茶叶的保存运输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砖茶随着茶马古道交易兴盛而慢慢盛行。砖茶比较硬,一般都需要刀具将其切割下来捣碎,然后用开水烹煮,再滤清茶叶,将其倒入装有酥油和盐的容器中加以充分搅拌,使其变成乳白色汁液,倒入茶壶享用。

在拉萨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拎着暖瓶的阿佳(对较为年长女性的称呼),暖瓶里面极有可能装的就是酥油茶,转经转累了,找个可以晒太阳的街角,掏出随身携带的木碗,便可轻松的品尝仍然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了。

喝酥油茶的特有习俗

如果去藏族朋友家做客的话,首先用来款待您的一定是家里自制的酥油茶。我也喝了很多酥油茶,印象中最香浓最好喝的是扎西家里的酥油茶,浓浓的茶汤伴着香香的酥油味道,温暖入口,好喝。我们一致称赞白玛的手艺(扎西的老婆)。

招待客人时,主人一般会拿出大小不一的碗,一般大碗是给男士用的,小碗是给女士用的。主人给客人倒茶,不要一口气就将酥油茶喝完,一般是要先喝一口放下,热心的主人会再帮您添满,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再喝一点。杯子的茶一旦少些,主人就会随时帮您添上。假如您不想再喝了,就不要动它,如果准备告辞,就把酥油茶再喝上几口,但不要喝完,碗里要留一点。

酥油茶的功效:

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带给你温暖和力量;

酥油茶据说能够较好的缓解高原反应;

酥油茶能够很好的保护在藏地容易干裂的嘴唇;

酥油茶能够让你更加亲近藏族朋友,当他们双手捧过酥油茶招待你时,虽然有时言语不通,但酥油茶可以传递很多美好的感觉。

糌粑

糌粑一般都是与酥油茶一起吃的,糌粑是藏语中炒面的意思,是藏族人的最主要食品之一,糌粑就是青稞经炒熟后,磨成的粉,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有时一碗酥油茶,攥一个糌粑团,便是藏族人的一顿饭了。藏族人出门通常会把糌粑装在一个牛皮袋子里,然后再带上些酥油,在野外的时候,倒出糌粑混合点酥油茶(没有酥油茶,凉水就可以的),慢慢的将粉状糌粑在拳头心里揉成一个柱状,根据握拳握出的形状,有大头和小头,扎西说应该倒过来从小头开始吃。当然如果你喜欢,还可以在糌粑里放一点砂糖,吃的时候会甜甜的,同时砂糖的颗粒吃起来还会咯吱咯吱的响。糌粑充饥效果很好。

青稞酒

青稞酒是高原上特有的农作物青稞赠送给高原人们除了糌粑外另一个美妙的礼物。青稞酒藏语发音为“羌”,比较好记,如果赶上节日,婚礼,生孩子等等,青稞酒是藏族朋友款待客人盛情的表达。

在波密的格桑家,我们喝掉了他拿出来的一大桶自酿青稞酒,醉醺醺的说了好多真心的疯话,桃花盛开的波密村庄,在那个春寒仍缓缓袭人的深夜,从桃源仙谷般的格桑家出来,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有一缕缕被微醺的思绪飘荡留恋在波密山谷深处。从格桑家要来的一大桶青稞酒,被我们四个瓜分后带回北京。在夜深人静,思念西藏的时候,拿出来小酌一下,以寄托对那段时光的怀恋。

很多时候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据喝的最多的朋友讲,青稞酒是她喝过的最好喝的酒,在格桑的小木屋里,还相谈甚欢,口齿也还伶俐,思维也还正常,但扎西说喝了青稞酒就怕出去见风,恐怕到她这个程度,见风即醉吧。果不其然,估计只有她不记得我们从波密仙谷高山上回酒店一路发生的故事了。不记得也好……

喝青稞酒的特有习俗:

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也有不少规矩。主人向客人敬第一杯酒时,客人应拿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加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干。有机会去藏族朋友家喝酒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三口一杯的规矩哦。

甜茶

甜茶的味道很像台湾奶茶的味道,也看过一些关于甜茶介绍,甜茶并非西藏自古以来就有的茶品,只追溯到英国入侵西藏,西藏的贵族受到英国人的影响,逐渐习惯享受下午茶时光,甜茶的制作应运而生。甜茶主要是红茶和牛奶混合煮制的产物,甜茶甜而不腻,没有酥油的味道。

还记得跟许哥在拉萨八朗学旁边的尼玛甜茶馆聊天的那个下午,许哥说那个茶馆好,很多藏族人在那里喝茶聊天,游客去的很少。所以那个下午小荣夫妇离开拉萨的日子,我们俩闲来无事便在那个茶馆打发时光。听许哥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那个下午他推荐我看一部电视剧《天道》,是根据《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回北京后我便将这部电视剧看了,推荐。他很喜欢那位女主角,据说电视剧的结尾也并没有忠实于作者的原著,也是为了一些民众和政府的情感需要吧。很怀念那个下午,听一个陌生既熟悉的年长者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事,12天的大北线行程,我一生珍藏的旅行记忆。那个下午几位聊天的阿佳啦在我们旁边聊天,离开时将剩下的半壶甜茶送给我跟许哥,说不浪费。一段一起走过的旅程悄悄的在那个小小的甜茶馆画上美丽的句号。拉萨,日光的城市,在哪里消磨这闲散温暖的时光,一张长桌,两张长椅,对面而坐,一壶甜茶,两只玻璃杯,熟悉的人,陌生的故事慢慢流淌在甜茶馆的时光里。

藏面

第一次开启西藏旅行的时候在山南时邀请扎西一起吃早饭,但是他说不用了,他去吃了藏面。非常感兴趣好奇,想知道藏面到底是什么味道,直到一天早上要求扎西带我们去吃藏面,才品尝到藏面的味道。

初见藏面觉得跟我们的牛肉面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异,面条压出来的是圆的,挑起面条入口的时候,才感觉藏面的面条比较硬,里面好像是夹生的,其实这是藏面的特点。藏面不是青稞面制作的,而是小麦粉为主制作的,高原种植出的小麦跟内地种植的小麦品质还是存在差异,高原上生长农作物都不容易。藏面的汤是牦牛肉熬制的汤,将压制好的面条下到牦牛肉汤中,烫热即出锅。将煮好的面连同牛肉汤一同盛到碗里,再撒上几块牛肉丁,一碗热乎乎的藏面便出锅了,喝上一口牦牛肉汤带给你温暖熟悉的感觉。有很多人吃藏面不是为了面去的,而是为了这牛肉汤,汤汁又热又香,在总有些微凉的高原清晨,把藏面当早饭是相当不错的选择,配上藏族人喜欢的酸萝卜小菜,也算是完美一天的开始吧。当然,很多人在一天中肚子饿的任何时候,找个街边的茶馆就能叫上一碗藏面,来一份酸萝卜,随即赶走饥饿,又能美美的享受浓厚温暖的牦牛肉汤汁,藏面可被称之为正餐,也可称之为小吃。盛藏面的碗一般都不是很大,一个人可以很容易吃完。

风干牦牛肉

当我第三次返回西藏的时候,正好赶在藏历新年的尾声,扎西准备了一点他们家里自制的风干牦牛肉干给我,后来我分给朋友们吃,有的人可以接受牦牛肉的味道,有的人并不十分适应。

记得我们结束旅行从拉萨买些特产回去带给家人和朋友的时候,买了一点牦牛肉干,有麻辣的,咖喱的,五香的各种味道。扎西说这种牛肉干一般他们都不吃,这不是牛肉干。当时觉得好生奇怪,后来他给我拿来自己家里制作的牦牛肉干,才知道天然的和加工的确实有很大差别。

加工的牛肉干我就不说了,扎西带来的牦牛肉干是什么调料也没有添加,自然风干的生的牦牛肉,高原的干燥天气为制造这样的牦牛肉干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在藏历新年之前,牧民会请专门的人来家里,屠宰年纪较大的牦牛,并将肉切割成小块,进行自然风干。

风干好的牛肉干一般跟筷子长短差不多,有的要比筷子短些,粗细同手指一般,牙口不好的人咀嚼这牦牛肉干还有些费劲呢,因为肉干通常比较硬,肉丝很多纤维,小块咀嚼可以慢慢品出咸香味。喜欢吃的人会觉得很香,这完全依靠个人喜好和口味了吧。不过这种风干牛肉干可以放很久也不会变质。记得我们在走大北线的时候,如果一路上没的吃,感觉肚子饿的时候,拿出一根来慢慢咀嚼,即充饥也别有一番味道。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北京白癜风皮肤科
白癜风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zhangzx.com/xzyw/3884.html